这个暑期,西安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学生热情响应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号召,学生自组队伍于7月2日-7月9日赴西安萌智托育服务中心,怀揣着传承非遗文化、启迪幼儿艺术启蒙的热忱,开展了为期8天的综合性服务。先后开展了泥塑、剪纸、绘画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非遗体验活动。
探泥之秘
为让幼儿感受泥塑艺术的魅力,队员们提前翻阅了数十种泥塑资料,最终选定河南淮阳的可爱的泥泥狗作为鉴赏对象。队员们精心设计了讲解流程,生动地讲述泥泥狗背后蕴含的古老传说,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兴趣。

到了动手环节,队员们俯身教孩子们揉泥、塑形。孩子们的小手虽然还握不稳工具,创意却像春天的嫩芽般冒出来——有的给泥泥狗画上波浪形的胡须,有的把狗尾巴捏成螺旋状,有的给泥泥狗戴上项链与皇冠。捏好的泥泥狗一排排摆在阳光下,有的歪歪扭扭,有的憨态可掬,托育中心里满是“老师你看我的”的雀跃声,混着陶土特有的腥气,酿成了最鲜活的夏日乐章。


纸上生纸
剪纸课上,“剪花娘子” 库淑兰的故事成了最好的开场白。队员们用儿歌般的语调讲述:“陕西有位老奶奶,剪刀一舞就开出四季花,剪牡丹时唱牡丹歌,剪蝴蝶时蝴蝶就像要飞出来啦。” 孩子们听得十分专注。实操从最简单的对称纹样开始:对折彩纸时,队员们蹲在孩子身边,手把手调整折痕角度;下剪刀时,用掌心轻轻稳住孩子的手腕,引导他们剪出流畅的弧线。

当一幅幅稚嫩却充满童趣的剪纸作品诞生时,孩子们兴奋地高举手中的成果,互相展示、分享。有剪出简单几何形状的,有剪出小花模样的,还有剪出不规则图案但充满独特想象力的。有的剪纸边缘还带着稚嫩的毛边,却都藏着独一份的灵气——这是传统技艺与孩童天性碰撞出的最美火花。

画中有话
绘画活动则为孩子们打开了更自由的想象天地。队员们特意打印了丰子恺的漫画作品,先带着孩子们品味那些趣味的画作,让孩子们进入漫画的世界。随后,孩子们拿起画笔自由创作。他们的想象力如脱缰的野马般肆意驰骋。有的孩子学着漫画的简洁线条,画下托育中心的整体模样,有的孩子笔下是一片长满彩色蘑菇的森林,里面住着会说话的小动物;还有的孩子画了一个大大的太阳,光芒万丈。

队员们穿梭在孩子们中间,适时给予鼓励与指导,夸赞他们独特的创意,帮他们修正一些线条。看着孩子们专注投入的模样,队员们深感此次非遗研学实践的意义非凡。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接触到了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还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艺术的种子。

8 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在最后的成果展示环节,托育中心的墙上挂满了孩子们的剪纸和绘画作品,桌子上摆满了他们捏的泥塑。看着这些充满童趣又带着非遗元素的作品,托育中心的老师和孩子们的家长都十分开心。这场“三下乡”之旅,不仅让幼儿在玩乐中触摸了传统的温度,更让队员们懂得:传承非遗,不必苛求完美复刻,有时只需像这样,用孩子能懂的方式,播下一颗小小的种子。而这颗在夏日里种下的种子,终将在未来的时光里,生长出属于新一代的文化绿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