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团委

基层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层风采 >> 正文



“三下乡”展播 | 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艺声和鸣”(二):校地共绘文心,美育浸润故居
日期: 2025-08-02      信息来源:      点击数:

44C6A


术研


7月18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研学活动在平和县林语堂故居热烈展开。由西安美术学院福建平和县三下乡美育实践团队与福建平和研学团队组成的联合队伍,在故居馆长的引领下沉浸体验大师的精神世界,并在主讲人王丽彬老师指导下,共同完成了“艺术曼陀罗”绘制与“风铃彩绘”创作。这场融合高校艺术资源与地方文化传承的深度体验,不仅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其创作成果更将作为艺术展览妆点故居。


1循迹大师故里,感悟东西智慧


西安美术学院福建平和县三下乡美育实践团队与福建平和研学团在馆长的热情接待与专业讲解下,两支团队共同踏入坐落于福建省平和县坂仔镇宝南村的林语堂故居。这座修旧如旧的建筑,不仅是先生1895年的出生地,更是文化精神的源头。


19E8E


馆长带领大家穿梭于厅堂、书房与静谧庭院。成员们驻足于珍贵的手稿、典籍与旧物前,感受着空气中流淌的书香墨韵与智慧气息。大家静心聆听,触摸历史的脉络,深刻感悟着故居承载的深厚国学经典智慧,共同沉浸于其独特的艺术氛围之中。



馆长讲述林语堂先生往事


参观中,馆长特别详述了平和之子——林语堂先生的辉煌成就。这位学贯中西的文学大师、语言学家、哲学家,以《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等巨著,向世界生动诠释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与生活的艺术。其倡导的“幽默闲适”人生观及对东西文化融合的深刻洞见,至今熠熠生辉。故居的每一处,都铭刻着这位文化使者的足迹与思想,令在场的西安美术学院三下乡美育实践团队成员与平和青年肃然起敬,对这位从故乡走向世界的文化巨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艺术工坊赋能,共绘心灵图景


在参观完林语堂故居之后,活动移步至国学馆,王丽彬老师为西安美术学院三下乡美育实践团队与平和研学团队共同开启“艺术曼陀罗”之旅。在专业指导下,两地团队成员执起画笔,在象征和谐的圆形画布上自由创作,精心搭配表达心绪的色彩。团队成员相关探讨、交流,共同探索内心世界,帮助大家释放压力,梳理情绪,收获内心的宁静与自省。




曼陀绘心语  古扇舞清风






风铃生花影 艺术润心田


在王老师的带领下,两支团队共同参与了极具创意的“风铃彩绘”活动。故居原有的风铃声是林语堂先生记忆的一部分。此刻,成员们将这份文化记忆融入创作,在素雅风铃上描绘心中图景。西安美术学院三下乡美育实践团队带来现代设计理念,平和青年则常融入本地花卉或传统纹样。 当彩绘完成的风铃轻轻摇曳,其清脆声响与故居旧铃共鸣,仿佛奏响了一曲校地合作、古今对话的文化新声。







3校地共建聚合力,领导指导促提升


活动期间,平和县副县长、文旅局局长、副局长等领导一行,专程莅临林语堂故居艺术疗愈现场视察指导。此次研学活动,深度整合林语堂文化馆的文化资源,是协同县政府、西安美术学院、福旅语堂故里文化发展公司及在地产业共同构建 “文化为魂、研学为媒、产业为果”闭环”的生动实践。刘荣老师现场介绍了西安美术学院三下乡美育实践团队在林语堂“生活美学” “曼陀罗疗愈绘”“风铃声景创制”等活动成果,突出典籍智慧跃升为可体验的艺术生产力,进一步深度加强与林语堂故居文化馆合作,实现文化馆学术价值向农旅产业链的延伸。

领导们驻足观摩西安美术学院三下乡美育实践团队与平和学子专注创作“艺术曼陀罗”和“彩绘风铃”的过程,对一件件融合创意与心意的作品赞不绝口。 在活动现场,刘老师重点阐释了 “政校企”三方如何以研学为纽带。高校注入艺术专业资源,政府打通政策链路,企业衔接市场终端, 使静态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消费、可富民的文旅资源。领导们高度肯定该模式以美育激活乡土的创新价值,强调需持续深化校地合作,让艺术研学成为驱动平和农文旅融合的新引擎。




平和县县域领导观摩现场


2D430

团队成员与小朋友手持作品与合影


4实践成果丰硕,美育艺展传情


下午,西安美术学院三下乡美育实践团队充分发挥其空间设计与艺术展览的专业优势,主导了艺术展览的布置工作。他们精心规划展线,调试灯光,细心悬挂每一幅画作,力求完美呈现作品的疗愈力量和视觉美感。




在布置那组凝聚着集体智慧的彩绘风铃装置时,西安美术学院三下乡美育实践团队与平和青年们再度紧密携手、协同协作。实践团队凭借专业功底负责整体装置的结构设计与视觉调性把控,而熟稔本地文化意涵的平和青年则踊跃贡献巧思,围绕悬挂角度、组合方式提出诸多贴合在地语境的建议。双方一同反复调试风铃的悬挂位置与间距,力求让每一串风铃都能在穿堂微风中自在摇曳、轻盈舞动,碰撞出清越悠扬的悦耳和鸣。这件由两地青年共同构思、合力打磨的动态装置《和鸣》,最终成为整个展览中最具互动性与象征意义的焦点展品 —— 它不仅是一件饱含巧思的艺术品,更成为两地青年智慧碰撞、情感交融的生动见证,无声诉说着校地协作中涌动的温暖力量。




当夕阳西下,故居被暮色温柔包裹,展览布置也进入最后的精细收尾阶段。西安美术学院三下乡美育实践团队与平和青年们却未曾停歇,在静谧的夜色里投入了更深沉的协作。实践团队以专业眼光为标尺,一丝不苟地校准每幅画作的水平角度,反复微调灯光的投射轨迹,只为让色彩的张力与疗愈的氛围达到最和谐的平衡。平和青年则化身细致的 “质检员”,逐件核对展品标签,确保创作者姓名与作品内涵的文字表述精准无误,让每一份艺术心意都能被准确解读。

对于那件承载着特殊意义的《和鸣》风铃装置,双方更是倾注了加倍的心力。实践团队凝神专注于关键节点的连接稳固性,指尖在金属与绳线间细致游走;平和青年则手持小巧手电,或跪伏在地,或轻踮脚尖,仔细检查每只风铃的悬挂绳结是否紧实,彩绘表面是否纤尘不染,又轻轻拨动铃舌,侧耳聆听它们在静谧夜空下是否仍能漾出清越和谐的共鸣。灯光交织处,两地青年专注的身影不时重叠,低声的讨论如细流般温润,手上的动作却始终轻柔而精准。这夜晚的协作,早已超越了任务本身的范畴 —— 是对共同孕育的艺术成果最深沉的珍视,是对完美呈现理念最执着的坚守,更是在星辉与灯光的共同见证下,为这份日渐深厚的校地情谊悄然镀上的一层温柔光芒。

从清晨的文化朝圣、艺术共创,到午后的匠心布展、协作点睛,再到星夜下的精雕细琢、情注毫厘,这一天在林语堂故居的研学之旅,是西安美术学院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一次生动实践,也是平和县深化本土文化研学内涵的创新探索。两地团队在感悟大师智慧的同时,通过艺术疗愈与创意协作,实现了跨地域的文化交流与心灵共鸣。这场展览,这座连接智慧与文脉、传统与创新、心灵与艺术的桥梁,将让林语堂先生的精神家园,永远回荡着新时代青年共创美好未来的动人旋律。


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100号 西安美术学院大学生活动中心

联系方式::029-88248662   邮编::710065   邮箱:tuanwei@xafa.edu.cn

版权声明:西安美术学院团委版权所有 / 陕ICP备 05010976号-1   

团委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