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三下乡” |“新陶艺-赋能紫阳与南郑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服务队走进紫阳县(二)——艺术助力县域高质量发展
7月7日,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新陶艺-赋能紫阳与南郑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服务队师生一行,走进安康爱多宝动漫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开展毛绒玩具设计与生产实践课,深入了解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现状,探索艺术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01 沉浸体验:从设计图到生产线
上午8点半,实践队员抵达爱多宝公司。在公司产品展示厅,队员们参观了包括秦岭四宝主题吉祥物、中国建设银行定制玩偶等代表性产品。这些融合创意与工艺、远销海内外的产品,展现了紫阳县毛绒玩具产业的活力与潜力。

“这些毛绒玩具也太可爱了吧!”昨日初访时,同学们的惊叹犹在耳畔。柔软的触感、灵动的造型让人挪不开眼,而今天,大家不再是旁观者一场亲手制作的挑战,正等待着他们。

02 车间实践:解锁玩偶诞生密码
带着对生产流程的好奇,队员们分组深入制作车间。在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指导下,大家亲身体验了毛绒玩偶制作的关键环节。制作车间里,缝纫机的嗡鸣与工人的忙碌交织成独特的旋律。从设计图稿的精准落地,到布料的精心挑选,再到一针一线的缝制填充,每个环节都藏着“毛绒玩偶诞生记”的秘密。
“裁剪要对齐纹路,缝制得注意松紧”“填充棉花时要均匀,不然玩偶会‘歪脖子’”……经验丰富的制作师傅们化身“导师”,把复杂的工艺拆解成易懂的步骤,手把手传授着 曾经 积累的技巧。

03 双线实践:亲历玩偶诞生全流程
在爱多宝公司的生产车间,实践队员分组深入不同工序,亲身体验毛绒玩偶从设计图稿到立体成品的制造全过程。


一组:裁出形状,填出灵魂
二楼制作区,队员们在师傅讲解下学习设计与选料(如亲肤面料做腹部、亮片布做耳朵)、精准裁剪对齐纹路、初步填充棉花及部件拼接。初次尝试,部分队员略显生疏,但当图纸上的平面轮廓逐渐在手中变为立体的布片组件,并通过填充棉花获得初步形态时,大家深刻体会到将创意转化为实物的严谨性与成就感。选料、裁剪、填充、部件拼接——设计的构想在这里迈出了落地的第一步。




二组:缝出细节,藏起匠心
三楼缝纫车间挑战升级:锥子翻面考验手劲与技巧,充棉机需掌握“少量多次”要诀,藏针法缝合开口确保美观。

操作中,队员们遭遇布料“较劲”、玩偶变“圆气球”等状况,在师傅指导和互助下,逐渐领悟简单玩偶背后所需的“稳、准、恰到好处”。据最终统计共翻包270余个,充棉三件,缝针收尾192个。车间里,不同年龄段的工人各司其职,以专注态度确保每件玩偶品质。



04 实践意义:深化产教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夕阳西下时,同学们捧着自己的“作品”——或鼻子微歪,或手臂稍曲,但脸上写满满足。“速度慢,但懂了‘匠心’的重量”,“原来设计图到成品,要跨过这么多道坎”。


此次实践远超技能学习。当设计理论直面真实生产流程,大家深刻理解了一是产业根基,乡村振兴的“产业兴”,离不开爱多宝这样扎根县域、踏实发展的企业;二是设计价值,设计师不仅绘出好图,更需让创意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与产业流程,真正落地服务地方;三是劳动尊重,劳动者是创意实现的基石,尊重劳动是艺术工作者参与乡村发展的前提。

本次活动是服务队紫阳之行的重要环节。通过沉浸式体验产业链,队员们提升了工艺实践能力,深化了对“艺术设计如何服务地方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核心命题的认识——知乡情、懂产业、接地气,是艺术赋能不可或缺的基石。
今日感悟
设计者的天马行空,要靠劳动者的双手实现,设计者们的天马横空需要具体的劳动人民来实现,而劳动者构成了这片大地运行的基础架构,他们才是生活的基础本色,尊重劳动者,就是尊重我们的生活本身。
下乡不是走过场,而是让我们看见:乡镇企业里藏着大大的能量,普通劳动者的双手托举着生活的重量。知乡才能助乡,这场毛绒世界的奇妙之旅,早已把“实践”与“责任”,缝进了每个参与者的心里。
——团队成员: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