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美育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艺术疗愈作为重要的心理干预方式,正以其独特的跨学科优势回应社会心理健康需求。国家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在促进心理健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通过美育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艺声和鸣"暑期三下乡美育实践团队深入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将艺术疗愈理念与乡村美育实践有机结合,探索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

怀揣服务乡村的赤诚初心与艺术赋能的美好愿景,西安美术学院"艺声和鸣"团队在平和县开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美育实践活动。团队以艺术创新重构乡村空间形态,通过非遗活化唤醒乡土文化基因,运用创意美育播撒希望种子。扎根于田野阡陌,穿行于古厝深巷,全方位推进乡村环境美学升级、地域文化元素提炼、乡土美育体系构建等系统性工程。特别策划的"艺术疗愈"主题展览,为当地群众构建了一个释放压力、疗愈心灵的艺术空间,以青春和汗水绘就"乡村因艺术而美、心灵因美育而安"的振兴画卷。
团队通过艺术疗愈展、公教和装置捐赠等系列活动,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活动融合传统与现代,通过沉浸式展览、专业讲解和创意绘画等形式,既传承了非遗文化,又促进了心灵疗愈。主创艺术装置的捐赠更彰显了艺术服务乡村的持久价值,为平和县文化振兴注入新活力。

01
疗愈共振·心灵共鸣
展览正式启幕
“从‘跨界’走向‘重生’:悬浮在空间中的解压层艺术疗愈主题展览在平和县正式启幕,展览构建沉浸式"解压层"空间,融合艺术、心理与科技元素,为观众提供情感释放与认知重构的体验。展览内的悬浮装置营造独特氛围,为后续系列活动拉开序幕。
02
视觉疗愈·文化传承
展览讲解展现艺术多元可能
随后,李媛老师为观众带来精彩讲解,生动阐释了展品中传统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创新。分析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与疗愈价值,展现艺术如何通过视觉语言传递情感慰藉。现场观众反响热烈,围绕展品积极提问交流,展现了浓厚的参与热情。


03
涂鸦绘心·画笔传情
公教活动传递温暖
平和县一场以“涂鸦绘心,画笔传情”为主题的艺术疗愈活动温情开展。来自全县的10组自闭症儿童家庭和智力发育障碍儿童家庭齐聚活动现场,在王丽彬老师的带领下,通过“涂鸦绘画”和“房树人绘画”释放情绪、表达自我,让艺术成为连接心灵的桥梁。
活动现场,王老师用温柔的语言引导大家放松:“不用在意画得像不像,把心里想的、喜欢的颜色画出来就好。”家长和孩子们精心挑选心仪的画笔,在洁白的画纸上用画笔表达内心世界,在“涂鸦绘画”环节,孩子们挣脱了语言的束缚,在画纸上肆意涂抹。有的孩子专注地重复勾勒圆圈或线条,有的则用明亮的色彩铺满整个画面,家长们在一旁轻声鼓励,并和孩子们共同完成涂鸦,亲子间的默契在画笔间流淌。王老师穿梭在孩子们中间,细心观察每个人的创作,时而蹲下与孩子交流:“你画的蓝色是天空吗?真的很棒!”简单的肯定让孩子们脸上露出了腼腆的笑容。


随后的“房树人绘画”环节更具深意,王老师讲解:“房树人绘画能够反映出画者的情感状态、人际关系模式、内心安全感及潜在的心理需求。”家长们拿起画笔,在纸上勾勒出自己心中的“家”“树”和“人”,孩子们则进行涂色,与家长共同完成绘画。王丽彬老师穿行于创作的家庭之间,目光敏锐地捕捉着每个细微的互动瞬间,每一幅画作都不仅是色彩的堆砌,更记录了一段独特的亲子对话,承载着难以言说的情感交流,王老师逐一记录下孩子们的创作细节,后续将结合画作与家庭沟通,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精准的支持建议。


王老师表示,艺术疗愈对特殊儿童的情绪调节、社交互动和认知发展有着积极作用,涂鸦能释放他们的压力,房树人绘画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和家庭关系。她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家庭感受到艺术的力量,也呼吁社会给予特殊儿童更多包容与支持。
此次活动不仅为平和县特殊儿童家庭提供了专业的艺术疗愈服务,更搭建了特殊儿童家庭之间的相互交流、彼此鼓励的平台,用爱与专业为特殊儿童的成长保驾护航,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艺术的阳光下自由绽放。
04
匠心传承·艺术永驻
展品获高度评价
《和鸣》风铃装置是校地协同创新的生动实践,凝聚着西安美院团队与平和青年的智慧碰撞。创作过程中,美院师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从力学结构到空间布局精心设计,确保装置既具艺术表现力又符合安全规范,当地青年则深入挖掘畲族文化元素,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语言巧妙融合。双方在工坊里反复推敲每个细节——从竹材的选用到风铃的排列,从纹样的应用到声效的调试,每一处都经过数十次实验与改进。最动人的是装置核心部分的共创过程:两地青年围坐在一起,手指翻飞间,将畲族彩带编织成独具特色的风铃装饰。不同背景的创作者在交流中迸发灵感。那些悬挂的竹制风铃上,既有畲族传统纹样的创新演绎,也融入了孩子们参与创作的手绘元素,传统技艺与童真创意在方寸间和谐共生。
作品获得了广泛好评,不仅成为展览的焦点,更象征着校地协作的深厚情谊。最终,这件凝聚着团队心血的作品被正式捐赠予当地政府,作为永久性公共艺术藏品。这不仅是对创作团队的肯定,更是对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有力支持,展现了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意义。


同时,一件蓝晒作品也惹人驻足。在平和县林语堂故居的庭院里,西安美院的师生们与当地孩子们一起,俯身采集落叶、花瓣与枝芽,每一片自然物都被温柔对待,因为它们即将成为连接文学与艺术的媒介。创作过程中,孩子们用稚嫩的手指将植物标本小心翼翼地排列在纸上,而师生们则指导他们理解蓝晒工艺的奥秘——当阳光透过叶片的缝隙,在涂有感光剂的纸面上留下深浅不一的蓝调印记时,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发现的光彩。最动人的是文字与自然的交融设计,参与者们精选了林语堂散文中与自然、生活相关的段落,将这些文字与植物标本一同置于阳光下。经过化学反应,文学大师的文字与自然的轮廓相互渗透,形成独特的视觉诗意。这种创作不仅是对传统工艺的传承,更是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
当这些蓝晒"邮票"最终以错落有致的方式悬挂于墙面上时,整个空间仿佛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阳光透过蓝调影像在地面投下变幻的光斑,参观者的身影穿行其间,成为这场持续进行的艺术对话的最新参与者。这件作品不仅记录了创作团队与平和当地的文化互动,更让文学遗产通过当代艺术形式获得了全新的传播可能。

此次"艺声和鸣"三下乡活动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通过展览、公教等活动将艺术疗愈理念融入乡村建设。活动不仅促进了传统文化创新传承,更搭建起高校与乡村的交流桥梁,为当地文化振兴注入新活力,展现了艺术服务社会的时代价值,谱写了美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