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团委

基层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层风采 >> 正文



“三下乡”展播 | 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新陶艺-赋能紫阳与南郑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服务队走进紫阳县(三)
日期: 2025-07-29      信息来源:      点击数:

CC66A


晨雨轻叩紫阳县的窗棂,针线穿梭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在爱多宝,从裁片到充棉,在毛绒玩具的经纬间,编织着传统与创新的对话,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新陶艺-赋能紫阳与南郑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服务队的同学们第三天的工作活动拉开帷幕,让我们翻开这篇,关于匠心、创新与希望的日记。



交换体验:

一针一线悟匠心

7月8日清晨,伴随着紫阳县蒿坪镇淅淅沥沥的雨水,在前一天车间体验的基础上,今日早晨手工组与缝纫组的同学们进行了岗位交换体验,让每位同学都能完整参与从裁片、充棉到缝制的全流程。“这个针脚要密一些,转角处需要回针加固。”在工厂师傅的耐心指导下,同学们逐渐掌握了缝制技巧。简单的工序重复做,重复的工序用心做,一针一线的交织中,同学们深刻体会到流水线上“工匠精神”的真谛。当最后一件件可爱的毛绒玩具在手中诞生时,每位同学脸上都洋溢着成就感的光芒。




深入对话:

八年坚守织就乡村幸福路

实践队特别采访了工厂十余位资深员工,了解到这家毛绒玩具厂已在当地扎根8年。通过与工人们的深入交流,同学们收获了许多感人故事:

研发部组长(工龄6年):“以前在外打工,一年见不到孩子几次。现在家门口上班,还能陪孩子,镇上的留守儿童变少了,我们的教育也跟上了”。

手工车间组长(工龄5年):“厂里80%都是附近村的妇女,我们常开玩笑说,这里不仅是工厂,更是'妈妈俱乐部'。”

同时,此工厂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周边居民脱贫,并且产品远销到欧美等地区,近几年员工平均年收入也有了增长,在周边乡镇有了分厂,这给乡镇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




专业赋能:

数字设计激活传统产业

结合两天实地调研,同学们发挥专业优势,积极运用AI数字工具创作了系列创新设计方案,将紫阳民歌、文笔山,美食,富硒茶等元素转化为毛绒玩具形象,为紫阳县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包装和品牌故事。我们不仅要学习工人们的工匠精神,更要用专业眼光发现产业升级的可能性,为推动艺术助力紫阳县域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团队共计产出作品20余件,方案可行性高,部分设计将继续推进后续制作环节。









晚间思享会:

在复盘中共成长

总结会上,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交流分享了体验感悟:从车间实践中体会到现代化生产中的工匠精神,认识到艺术设计必须与生产工艺相结合,其次总结梳理了三天以来的成果,保证每人完整的体验毛绒玩具生产过程,对当地居民工厂工人进行深度访谈,及利用人工智能工具融合紫阳地方特色设计方案等。最后部署了次日工作安排及后续规划,采风写生以及丰富的硒陶宣讲体验课程,让我们领悟到真正的赋能不是简单嫁接,而要建立在地化创新体系。


16609


从车间到田野,从流水线到陶艺坊,西美学子正在用艺术视角重新定义乡村振兴。当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相遇,当高校智慧对接地方需求,这场关于美与生活的实践,正在秦巴山水间续写新的篇章!


21B96


今日感悟:

我触到了“极致”的温度——那些看似简单的针脚,重复千万次的穿线、锁边、打结,在女工们手下生出了韵律,每一针都像循着看不见的标尺,稳稳落在该在的位置。这些指尖生花的手,既能把玩具缝得周周正正,也能赶在傍晚收工路上顺便捎把新鲜蔬菜,她们把简单的事做进了光阴里,用重复的坚守磨出了精致,更在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里,活出了最动人的烟火气。这份藏在针脚里的认真与从容,让我打心底里生出敬意——于细微处见功夫,于寻常里藏力量

--团队成员 李佳伶




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100号 西安美术学院大学生活动中心

联系方式::029-88248662   邮编::710065   邮箱:tuanwei@xafa.edu.cn

版权声明:西安美术学院团委版权所有 / 陕ICP备 05010976号-1   

团委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