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画笔遇见黄土,当艺术邂逅红色,这个夏天,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红星艺韵·美育乡村”实践队在韩城城南村书写了不一样的青春答卷。7天时间,120平方米墙绘、40把非遗漆扇、3万字调研报告,师生们用专业所长将艺术创造力转化为乡村振兴力,让八路军东渡黄河的红色记忆在新时代焕发光彩。这既是一次专业实践,更是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在黄河岸边的烈日下,我们读懂了“艺术为人民”的深刻内涵。
团队感悟

魏慕晗  实践队队长
     站在城南村新绘的墙绘前,颜料的气息混着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作为队长,这段旅程于我而言,是使命,更是成长的馈赠。出发前,我总怕自己会辜负大家的信任。于是我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反思自己的不足,高效地利用每一分钟。每当队员说“队长靠谱、队长画得真稳”,村民对着我们的作品开怀大笑时,我千言万语堵在嘴边,只反复地说着“谢谢”。在我协助画完“乡村振兴”主题墙那天,远处一位大爷举着手机拍了又拍:“这画画得好!娃们有本事!”孩子们仰着脸甜甜地喊“姐姐我很喜欢你”,老师拍着我肩膀说“你真的很棒”。这些细碎的肯定,一点点填满我心底的不自信。百平米的墙绘,不仅绘出了乡村的新貌,更绘清了我的初心——作为党员,要敢担当;作为青年,要善作为。这场实践教会我的,不止是如何画好一面墙,更是如何在实干中,成为更从容的自己。 
    这里是我们的起点,我们会继续怀揣着这份热爱,不忘初心,始终向前。

高志潘  东渡黄河墙绘组组长
     一周的墙绘时光,像蘸满颜料的画笔,在记忆里晕开鲜活的色彩。每天清晨踏着露水支起画架,墙面被阳光晒得微烫,颜料混着汗水往下淌,却没人停下手中的画笔。从勾勒轮廓到填充色块,东渡黄河的壮阔场景在指尖慢慢苏醒:船夫紧握的船桨、战士坚毅的眼神、浪涛翻涌的纹路,每一笔都像在与历史对话。傍晚收工回望,斑驳墙面已透出穿越时空的力量,风拂过画布的声响,仿佛当年的船鸣。这不是简单的绘画,是用色彩重述信仰,用指尖触摸初心。离开时颜料瓶空了大半,心里却被沉甸甸的力量填满。

雷美欣  东渡黄河墙绘组组员
     在城南村的墙绘活动是我成长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期一周的墙绘创作,我们用画笔为乡村添彩,绘制出充满希望与活力的画卷。在与村民的交流中,我深刻感受到红色文化的力量,它如熠熠星火,照亮乡村振兴之路。看着村民们赞许的目光,我体会到了艺术与乡村结合的魅力。我将所学知识化作行动,为乡村美化出力,也从村民身上汲取了奋进的力量。这次活动让我明白,知识的力量在于运用,青春的价值在于奉献。未来,我会继续将所学投入到乡村振兴中,用青春之笔书写乡村新画卷,让红色精神在乡村大地绽放光芒。

罗郑  东渡黄河墙绘组组员
     在韩城芝川镇的城南村,和小朋友一起画墙绘格外有意思。斑驳的土墙成画布,孩子们蘸着颜料,认真勾勒渡河的小船、飘扬的红旗。他们的小手有些笨拙,却透着对历史的好奇,以及对绘画的热爱,格外仔细哪怕是填补一个色块也格外的认真。阳光洒在色彩渐显的墙面上,也映着孩子们发亮的眼睛。画笔传递的不只是色彩,更是一段记忆的延续。看着小孩子的真诚突然让我意识到我似乎渐渐的忘记了自己对喜欢事物的热情和态度。这次三下乡不仅仅是服务于群众,更是一个让我体会、学习、感悟并不断成长的乡土实践平台。

李进烨  东渡黄河墙绘组组员
     教孩子们做漂漆扇时,原以为要强调配色技巧,结果完全被他们“颠覆”了——有人把整碗蓝色泼上去,说像家门口的小河;有人混进黄色,说这是向日葵的味道;还有孩子偷偷加了点红,说要“藏一朵小红花在里面”。本以为会杂乱,晾干后却意外和谐:蓝与黄晕成温柔的绿,红在角落像颗跳动的星。原来美从不需要“标准答案”,就像乡村的活力,从不是按模板复刻,而是让每个人都能自在生长。这些带着孩子气的色彩,比任何精心设计都更有生命力。此行像一场双向成长。     画墙绘时,老乡送来的凉茶是最暖的“颜料”;和孩子们玩闹时,他们的笑声比任何赞美都动听;红色学习中,读懂了“乡村”二字沉甸甸的分量。原来乡村振兴从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一次次弯腰调色、一双双传递画笔、一声声用心倾听。这份经历会变成种子,未来无论在哪片土地都会生根发芽。

陈怡佳希  乡村振兴墙绘组组长
     当大巴停驻在城南村口,第一眼便是烈日下微烫的柏油路,远处黄河如带,草木丰茂。古朴的老屋静立,村中捞池半掩青荷,偶有燕雀点水,涟漪轻漾,恰似一幅被时光浸染的画卷。三伏酷暑中,我们这群年轻人立于斑驳老墙前,挽袖执笔,将青春的色彩奋力涂染。颜料在壁面舒展,汗水滴落其中,竟也成了画中一道别样的笔触。身为组长,深知肩头分量:构图需反复推敲,调色必谨慎斟酌,毫厘之差便失之千里。那些天,我常迎着晨光提早布工,依着各人所长细致分工。幸而伙伴们皆赤诚以待,无一人惜力偷闲,画笔起落间尽是专注。
     墙绘将成之际,我立于远处回望。但见那墙上的山峦起伏竟似有了生命般在光影里起伏摇曳,仿佛正以斑斓色彩,温柔叩击着村庄沉寂的心扉。原来我们以汗水为墨,在乡村这张被遗忘的纸页上涂抹的,不只是图案。当颜料最终干涸在炙热的墙面,我终于彻悟:这一笔一画,皆是对故土无声的眷恋;这满墙绚烂,终将成为犁开岁月冻土的铧尖,为沃野深翻出崭新的生机。

王杨贝茜  乡村振兴墙绘组组员
     此次三下乡实践,一面墙、一群人、一颗初心、一代传承,构成了这次实践最动人的底色。在采访和上课之前,紧张焦虑充斥着我的内心,但开展时我的内心却是放松的。老船工后人和87岁的老党员爷爷与我们重温了当年的东渡历史;非遗传承人向我们展示他们代代相传的作品;孩子们争先恐后地高高举起她们的小手,用清脆的声音回答我的问题。我无需过多思虑,只需专注讲好我们最想表达的内容,传递好大学生需要传承的知识与精神,这便是我深感满足的事。  
   总之,这次实践对我来说是一次无比珍贵的锻炼机会,我从未想过能与老人小孩这么轻松的交流,也提升了我的自信心。活动中我也感悟到了作为党员和西美学子的初心。我会铭记于心,成为更好的自己,回馈于社会和服务于人民。

刘皓维  乡村振兴墙绘组组员
     三下乡活动结束了,这一趟黄河之行,令我感触颇深。在为期一周的共同努力中,无论风雨烈日,我们将汗水与颜料一同挥洒在城南村的墙壁上。户外墙绘是艰辛的,但风雨烈日同时塑造着同学们更加坚韧不拔的品质。我切实感受到,“三下乡”这一实践活动是塑造个人品格的一次难得的历练。我将沐日而生,将这一份千磨万击而来的韧性传递到未来的劳动与付出中去,也为投入到社会建设中实现自我价值,做好身心的双重准备。

王誉晓  乡村振兴墙绘组组员
     握着颜料刷站在村头那面老墙前,掌心的温度混着颜料的气息,竟比在教室里更踏实。起初总担心笔触太“学院气”,怕融不进这烟火气的村落。在村里画墙绘的一周,傍晚的风总带着荷花香。握着颜料刷站在斑驳的土墙前,看着原本灰暗的墙面慢慢长出金黄的稻穗、辛劳的农民,路过的大爷笑着说“咱村活过来了”,突然就懂了艺术不止在画板上或美术馆里。原来所谓专业,从不是高高在上的技艺,而是能把书本里的构图、色彩,变成乡亲们眼熟的风景。这面墙成了村里的新地标,孩子们总是驻足观看。此刻才懂,乡村振兴里的“美”,就是让所学落地生根,长成能被看见、被热爱的模样。

张展睿  乡村振兴墙绘组组员
     这次带着颜料和画笔走进乡村,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墙绘,让我感受到了教室里所学的理论真正在乡土的墙壁上落笔生根的力量。在烈日下,我们测量、打稿、调色、上墙,当看到自己笔下勾勒的丰收图景逐渐覆盖掉陈旧斑驳的墙面,心中的成就感远超过任何一次课堂作业。画画时总有热心的乡亲围观、递水,给我们提建议。听到那声真诚的“画得真好看”,那份价值感才真正落到了实处。能用我所学的专业技能,为乡村增添一抹亮色,这份经历让我深感所学有所用、所用有所值。这面墙绘,不只是乡间的一道风景,更是我们青春融入乡村振兴征途的印记,无比珍贵。

高岩  带队教师
     作为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带队老师,我深受感动。同学们以专业所长服务乡村建设,在烈日下挥洒汗水创作墙绘,在走访中用心聆听村民故事,他们用艺术语言诠释红色文化,以美育实践助力乡村振兴,展现了西美学子的责任担当。也看到了大家在实践中成长:从最初的生涩到与村民打成一片,从专注技法到思考艺术的社会价值。一位同学说:“这次实践让我体会到真正的艺术要扎根人民、服务人民。”这正是我们美育工作的意义所在。同学们用专业与热情,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书写了最美的青春答卷。

杨新芳  带队教师
     火云初布的七月夏日,有幸作为带队教师与大家同行,从忐忑到熟络再到不舍,此行收获颇丰。     当艺术下乡,让乡村“亮”了起来。学生们迎朝阳、伴日落、挑灯夜绘,短短一周将两面白墙化作展现八路军东渡黄河与乡村振兴的画卷。烈日下无人退缩,颜料沾衣仍专注勾勒,那份迎难而上的劲头令人感动。村民们驻足欣赏、频频点头,我为孩子们自豪,他们用行动证明艺术青春能在服务人民中绽放光彩,也让我看到了艺术如何以其独特的魅力,走进乡村,点亮生活。   
当党课下乡,让乡村“红”了起来。我站在八路军东渡黄河船工队调度中心旧址讲起党课、组织党史竞赛课堂,村民专注的目光、孩子们高举的小手,作为老师的获得感油然而生。 
    当美育下乡,让乡土“活”了起来。传统文化、非遗文化走进乡村课堂,孩子们排队体验漂漆扇,参加活动的人挤满了活动室,大学生与小朋友联动创作,我想正是美育下乡的意义。学生们的坚持、村民的热情、孩子们的笑脸,将成为此行最珍贵的回忆。

徐保胜  带队教师
     一次活动一次成长,高校美育进乡村在这里绽放!用艺术的画笔烙上记忆的色彩成为主题。时代的发展、中国的艺术发展都与乡村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离不开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是沃土,滋养着无形的美!高校美术美育与乡村建设互联互动,既给了师生相互了解、共同创造的空间土壤,在不同境域下又能激发起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把所学所画与现实场景相融合。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优化了其美育实践能力,实现“双优”发展,并有力助推了乡村环境的整体美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曾强调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抓住重点,补齐短板,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本次实践队走进韩城芝川镇城南村活动充分展现出美育文化实践的服务性、成长性、重要性、传承性。探寻历史了解过往,走红色路线宣扬红色基因,继承革命精神,这也是我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强国教育体系的重任。我们都是新时代的主角,是强国富民文化强国的追梦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在路上。青年强则时代兴,加油奋进西美青年们!

     当画笔勾勒的最后一抹色彩融入村庄,我们带走的不仅是相机里的影像,更是刻在心里的感动。这段用艺术唤醒乡土记忆、以美育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让我们真正读懂了“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的深刻内涵。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正在展开,而我们将永远以艺术工作者的担当,继续在这片热土上书写新时代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