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团委

基层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层风采 >> 正文



“三下乡”展播 | 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纪实
日期: 2025-07-27      信息来源:      点击数:


528128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践行“两山”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秦岭。“生态印记,秦岭艺创”版画系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依托陕西本土秦岭生态资源,以“艺术赋能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以秦岭植物多样性为切入点,前往西安市鄠邑区乡村及秦岭腹地,通过绿色科考、艺术创作、社会美育等多元形式,开展为期8天的实践调研与艺术创作活动。团队由版画系学生第一党支部、辅导员马晓宇,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师岳攀作为指导教师,2023级研究生王冠桥为队长,共11名本硕学生队员组成。


467DE



第一篇章:青年步履丈量青山

1. 深耕乡土—田野调研中的生态发现

  7月5日,团队抵达鄠邑区蔡家坡村后,立即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田野生态课堂”,投入到乡土植物调研工作。队员们深入田间地头、山林小径,通过实地观察、标本采集、村民访谈等方式,系统记录当地植物多样性。队长王冠桥凭借农学专业教育背景,带领队员精准辨识植物种类,并挖掘其生态价值与文化内涵。

  “这种野菊花是祖辈传下来的草药”“那片艾草能做青团”……村民们如数家珍的介绍,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生态智慧,在采访村民过程中,团队逐渐意识到乡土植物不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更是乡村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实地观察,队员们以画笔速写、影像记录、标本制作等方式留存资料,累计采集80余种蔡家坡本土植物标本,为后续艺术创作与科普传播奠定基础。


132ED


F629


团队调研笔记

  “在村民家中,我们看到了用植物染色的土布;在田间地头,听到了代代相传的生态谚语。这些活态文化让我们明白,生态文明教育必须扎根乡土。”

2.科考秦岭—用艺术视角记录生物基因库

  7月6日,团队深入秦岭腹地,开展野生植物专项调研。面对这座生物基因宝库,秦岭的珍稀植物资源令队员们惊叹,从高大的乔木到隐秘的蕨类,再到林间飞舞的小鸟,每一处发现都成为生动的生态课堂,队员们深刻感受到生态保护的责任重大。团队创新采用"生态+艺术"的方式将专业特长融入科普创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团队通过将植物标本与版画技法相结合,创作出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拼贴作品。这些作品以通俗易懂的视觉语言,将专业的植物学知识转化为大众可感知的生态故事。

  同时,团队在调研时开展“净山行动”,清理沿途垃圾以保护秦岭自然环境。队员们手持垃圾袋沿路仔细搜寻垃圾,用实际行动诠释生态保护意义,希望借此带动更多人参与生态保护。


6DEB4

团队成员在朱雀国家森林公园采集标本


1378B


163D8


15FD9


团队调研笔记

  “我们不是在简单地采集标本,而是在搭建一座连接专业与大众、城市与乡村的生态教育桥梁。这些创作成果将通过乡村美育课堂、社区展览等形式回馈社会,真正实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第二篇章:美育赋能共护秦岭

1.美育沁润—户县农民画里的生态表达

  7月9日上午,团队参观了中国户县农民画博物馆,户县农民画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以农村生活、自然风光、民俗文化为创作主题,其艺术风格质朴生动,色彩浓烈,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农民画家们也将秦岭生态元素融入画作,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美学”。如《公社鱼塘》在蓝天绿水下构成了一幅壮观而充满生命力的鱼塘丰收图。此次参观,为团队成员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鼓励大家从生态的旁观者转变为创造者,让文艺作品成为践行生态责任的生动载体。


41EA9

团队成员参观中国户县农民画博物馆


2. 艺教融合—打造“艺术+生态”社会美育课堂

  7月9日下午,“生态印记,秦岭艺创”暑期三下乡团队携手鄠邑区文化馆、鄠邑区图书馆,举办“秦岭生态印记”版画体验工作坊,本次活动市民朋友踊跃报名,体验亲手镌刻自然之美,共护秦岭绿水青山。

  活动伊始,团队成员江晟棪向参与的市民朋友展示了部分创作作品,结合创作过程,讲解秦岭生态保护政策与生物多样性知识,倡导秦岭生态保护理念。

  活动中以版画艺术为载体,通过丝网印刷与黑白木刻两种传统技艺,创作秦岭生态主题作品,团队成员龙浩东介绍丝网版画云雀时,市民们追问其创作灵感,我们借机科普了秦岭鸟类保护政策,大家纷纷要求将作品印制在帆布包和T恤衫上,活动间隙,参加工作坊的小朋友体验印制秦岭四宝后为队员送来了矿泉水表达感谢,这种艺术与知识的共鸣特别动人。团队成员从绘稿、刻板、打墨、印制等步骤指导工作坊的参与者用刻刀印刻自己的“叶子”作品,不仅全流程体验了黑白木刻的艺术魅力,也将当好“秦岭卫士”印入心间,本次活动被鄠邑区电视台采访报道。


5946B

现场合影


11052


F261


129B5


团队调研笔记

  "当市民亲手将生态之美表现在艺术作品中时,守护绿水青山就不再是标语。"

第三篇章:艺术再现生态之美

1. 从自然到艺术—生态素材的创造性转化

  7月7日至9日,团队驻地创作工作如火如荼展开。依托科考成果,队员们将秦岭生态元素转化为艺术语言,对采集的植物标本进行艺术化处理,有的通过传统拓印技法保留叶片脉络,有的运用综合材料再现秦岭植被层次,还有的创新采用"植物蓝晒"等工艺,让自然光影在纸上留下永恒印记。另外,团队根据前期收集的植物素材,创作出了一系列水彩作品。这些作品既是对生物多样性的艺术记录,也是向公众普及生态知识的创新载体。如铜版作品“24节气里的秦岭植物”,村民惊叹:“这些作品把咱们山里的花花草草画活了,连叶脉都看得清!”

  "每一片叶子都有自己的故事,"队员李依霏举着一幅版画介绍道,"我们通过多层套色技法,既还原了树木的生态特征,又赋予其艺术感染力。"这种"科学严谨性+艺术创造性"的创作理念,贯穿团队整个创作过程。整个社会实践期间,“生态印记,秦岭艺创”团队以极高地热情,高质量完成了大量地艺术作品创作。

2. 以艺为媒,美美与共—生态展览以艺术为媒介的生态保护行动

  7月10日,团队在蔡家坡美好生活中心广场上举办了一场“秦岭生态印记”主题展览,呈现水彩、版画、拼贴等形式的100幅艺术作品,吸引村民、游客驻足参观,欣赏艺术、感受生态之美。团队成员现场讲解了作品的创作理念,通过艺术创作形式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助力秦岭保护。村民感叹“没想到地里的野菜野花还能变成这么好看的艺术作品”。“生态印记,秦岭艺创”团队生态艺术展将于七月中旬在鄠邑区蔡家坡村史馆开幕,展览将展出百种植物标本,百幅艺术作品,一是吸引游客下乡看展,以艺术助力乡村振兴;二是持续发挥艺术展览宣传作用,科普秦岭生态知识,让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F56A


FB36


158B4


团队调研笔记

  “此次社会实践,是一场沉浸式生态实践教育,这些作品不仅是我们对秦岭的深情告白,更是向全社会发出的保护倡议。”

  “生态印记,秦岭艺创”版画系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以艺术为桥梁,连接专业与大众,用实际行动践行“两山”理念,此次社会实践,对团队成员而言,是一堂无比生动的社会实践,了解了秦岭珍稀物种及生态保护发展历史,用心体悟“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深刻内涵,为秦岭生态保护贡献青春力量。

团队成员名单:王冠桥、江晟棪、龙浩东、刘羽萌、何惠子、岳怡帆、李依霏、孟雨、李明舰、陈南熙、何苗

指导老师:马晓宇、岳攀


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100号 西安美术学院大学生活动中心

联系方式::029-88248662   邮编::710065   邮箱:tuanwei@xafa.edu.cn

版权声明:西安美术学院团委版权所有 / 陕ICP备 05010976号-1   

团委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