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团委

基层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层风采 >> 正文



“植此青绿,翰墨成荫”西安美术学院书法系“三下乡”生态环保实践团(一)——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
日期: 2025-07-23      信息来源:      点击数:


毛乌素沙漠,曾是中国第四大沙漠,历经数十年生态治理,已从“死亡之海”蜕变为“绿色长城”。这片土地的变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见证,更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西安美术学院书法系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战略号召,组织“植此青绿,翰墨成荫”赴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及生态实验站开展“三下乡”生态环保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艺术视角记录治沙精神,以文化力量传递生态理念,在实践中感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20013


1. 探访治沙实践基地,重走绿色征程

活动第一站,实践团前往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及生态实验。通过对比历史影像与现状,团队成员们直观感受到“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沧桑巨变。大家不仅亲眼目睹了治沙成果,更深刻认识到植被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方面的关键作用。在参观过程中,实践团还了解到毛乌素的治沙历程,从最初治沙人仅凭简单工具和满腔热血,一棵一棵艰难地植树造林,到如今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以及科学系统的治沙理念,如无人机监测、智能化灌溉等助力治沙工作,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与汗水。基地负责人介绍:“每一株草、每一棵树都是治沙人用汗水浇灌的生命,这里的一平方沙地,可能凝聚着十年的坚守”。


11A50


一幅幅历史照片、一段段感人故事,让大家对治沙前辈们坚韧不拔的精神肃然起敬。


1D7B9





2.走进大棚树莓园:生态与产业的共生

除了探访治沙基地,实践团成员们还参观了基地里的大棚树莓种植区。一排排整齐的树莓植株上,挂满了饱满诱人的果实。工作人员介绍,培育成功优秀植株后,发展树莓产业不仅将会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因其根系发达,还能有效固沙保土,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实践团成员们参与了树莓采摘,亲身体验这份丰收喜悦的同时,也看到了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结合的美好前景。






毛乌素的绿意,是治沙人用青春绘就的画卷;树莓的甘甜,是生态与产业共生的见证。西安美术学院书法系师生以笔为媒、以心传情,在沙漠中书写了对自然的敬畏、对劳动的礼赞、对时代的担当。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每个人的参与,而艺术正是唤醒环保意识、凝聚社会力量的独特桥梁。


2573C


未来,书法系将持续深化“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内涵,以更多元的形式传递绿色理念,助力乡村振兴,让毛乌素的治沙精神在笔墨间永续传承,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青春力量!



队员感悟

01队员唐天宇:

踏入毛乌素生态试验站,凝神屏息间,指尖似已触到一部厚重如岩的无声史诗。褪色的照片在玻璃展柜里泛着时光的柔光,斑驳的铁锹把上还留着指腹磨出的弧度,这些沉默的物件正以碎片的温度,拼接着治沙人滚烫的足迹,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寸草不生的荒芜里掘开第一锹土,在卷着沙砾的狂风中栽下第一簇绿。

目光掠过静卧的植物标本:风干的沙蒿蜷着灰绿的叶,却仍显露出与旱风角力的倔强;沙柳的枝条虽已干枯,表皮的纹理里还藏着顶破沙层的韧劲;最动人是那丛柠条根须,在透明容器中盘虬卧龙,深褐的须尖带着沙土的痕迹,分明是在时间的书页上刻下的倔强注脚,默默诉说着草木与流沙旷日持久的拉锯。此地无声,却如洪钟大吕敲击灵魂。毛乌素启示我们:纵使面对如沙的困境,亦当以草木般的韧性扎根,以科研者的执着求解。青春之犁,当奋力耕耘在时代最需要的土地上。


02队员吴香屏:

站在神木治沙基地的瞭望塔上,目之所及是曾经沙海与如今绿洲交织的壮阔。宣传片里治沙人徒手栽苗、背冰固沙的画面,与眼前成排的防护林、缀满枝头的长柄油桃、刚挂果的树莓形成奇妙呼应——这是用数十年坚守写就的“绿色答卷”。

笔墨能勾勒山河,而治沙人以血肉为笔、汗水为墨,在荒漠上书写出比任何书法都厚重的生命篇章。作为书法学子,既叹服于自然被重塑的奇迹,更明白:真正的“笔力”,从来都在脚踏实地的坚守里。


     团队成员主题创作作品


1F78B


 2023级本科生 呼泽龙

《治沙护绿  功在千秋》

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100号 西安美术学院大学生活动中心

联系方式::029-88248662   邮编::710065   邮箱:tuanwei@xafa.edu.cn

版权声明:西安美术学院团委版权所有 / 陕ICP备 05010976号-1   

团委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