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铜川,文脉氤氲,古韵悠长。继文庙后,西安美术学院书法系“三下乡”推广普通话社会实践团队,怀揣着艺术为民的初心与语言同音的使命,走进历史厚重的铜川博物馆。队员们以笔为犁,以声为桥,在这座文化殿堂里,书写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推普实践论。


      铜川博物馆(铜川市考古研究所)是2019年设立的国有博物馆,2024年8月,被认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有超过1500件文物展品,展示了铜川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博物馆分为五个展厅和一个序厅,展示了铜川的秀美山川、史前文明、古代历史、近现代革命史和煤炭生产基地的历史。博物馆内还展示了各种文物,包括陶器、青铜器、碑文刻字和石雕佛像等,其中还有一块由玄奘亲笔所书的残石。
       在博物馆明亮的展厅里,推普实践如火如荼。团队成员们不仅通过精心设计的宣传展板、趣味绕口令挑战和情景对话模拟,让普通话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更创造性地将书法艺术融入语言推广,碰撞出独特的文化火花。
       队员们别出心裁,为铜川博物馆工作人员带来了特别的“推普礼物”,在精致的书签上书写工作人员的名字和“请讲普通话”“文明用语”等温馨标语。这份融合了书法之美与语言规范的艺术书签,让工作人员爱不释手。在赠送过程中,队员们还耐心讲解每个字的规范读音和书写要领,将普通话推广巧妙地融入书法艺术的馈赠与交流中,让规范用语意识随着墨香沁入心田。


       面向青少年观众的“书法推普小游戏”成为现场焦点,团队成员将常用字、易错字制作成精美的书法卡片,设计成“汉字配对”、“有奖问答”等互动游戏。孩子们在游戏中争相抢答,不仅快速认读规范汉字,更是清晰响亮地用普通话读出每一个字词。欢声笑语中,汉字的结构之美与普通话的韵律之美完美融合,点燃了孩子们学习语言与书法的双重热情。


       推普不仅是语言的规范,更是情感的连接与文化的认同。团队成员充分发挥自身对历史的了解与普通话的表达优势,在博物馆的革命历史展区,为同行队员及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声情并茂的讲解。他们以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深情讲述铜川这片红色热土上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解读珍贵历史文物背后的精神内涵。清晰的发音、流畅的表达、真挚的情感,让历史的画卷在听众面前徐徐展开,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在字正腔圆的叙述中直抵人心。他们的讲解,不仅是一次生动的历史教育,更是推广普通话、用规范语言传递红色基因、凝聚精神力量的生动实践。



       当团队成员们结束在革命历史展区的深情讲解,感受着先辈们用鲜血铸就的信仰力量,一股澎湃的激情在胸中激荡。在博物馆的党旗面前,他们自发列队,面向神圣的党旗,紧握右拳,进行了一场意义非凡的集体宣誓,将推普实践的初心与青年党员的使命紧紧相连。

       此次在铜川博物馆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西安美术学院书法系学子将课堂所学融入广阔天地的生动实践。他们不仅将推广普通话带到了基层一线,更以自身深厚的书法艺术修养,创新性地将语言规范与汉字之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赋予了“推普”工作更丰富的内涵和更鲜活的生命力。在铜川博物馆这座历史的容器里,青春的“推普”之声与千年的文化回响交织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