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7月16日,西安美术学院“三下乡”志愿服务队在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鹿子坝社区持续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活动。当日上午,团队以“美育+推普”为核心,同步开设环保主题课程与非遗文化课堂,在画笔与粘土的交融中播撒艺术种子,在标准普通话的传递中搭建沟通桥梁。历经四天深耕教学,于当日下午举办学生优秀作品展与颁奖仪式,让家长与孩子们共赴一场充满成长与喜悦的成果之约。


上午9:30,鹿子坝社区活动中心二楼与三楼的教室同时响起朗朗童声。二楼课堂上,中国画学院董潇阳同学以“守护蓝色星球”为主题开启环保知识讲座,他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向孩子们介绍世界环保日、地球日与海洋日的由来,结合生动案例讲述土壤污染、海洋垃圾等环境问题。董潇阳抛出问题后,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用逐渐标准的普通话积极应答。讲座结束后,他带领孩子们开展粘土创作,手把手教大家用蓝色塑造海洋、用绿色捏制森林,在揉、捏、粘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们用普通话描述自己心中“地球的样子”。二年级的小雨举着捏有彩虹与笑脸的粘土地球说:“我要让地球永远这么漂亮!”稚嫩的声音里满是对自然的珍视。


与此同时,三楼教室里,非遗文化的传承脉络在美育与推普的融合中徐徐铺展。艺术人文学院刘佳琛以专业视角展开秦腔教学,系统阐释这一陕西非遗“活化石”的历史渊源与艺术价值,当播放经典秦腔选段时,孩子们跟着节奏模仿亮相动作,课堂里满是欢笑声。播放《三滴血》经典选段后,教学转入手工绘制环节,矿物颜料与脸谱轮廓纸碰撞出创意,孩子们以画笔勾勒线条、填充色彩,将对角色的理解转化为视觉表达。孩子们举着五彩斑斓的作品,自信地展示成果,标准的发音里透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傍晚的社区广场变身临时展厅,四天来孩子们创作的作品整齐陈列:展览中陈列着以红色、环保、非遗等为主题的美术、书法及手工作品。家长们牵着孩子的手缓步穿行在作品间,目光在一件件作品上流连,不时俯身倾听孩子讲述创作时的想法。展厅里没有喧哗,只有细碎的赞叹与欣慰的目光,交织成最动人的回响。


展览尾声的颁奖仪式上,为期间表现突出的小朋友们举行了简单而温馨的颁奖仪式。团队成员根据孩子们的日常表现,为他们制定了荣誉证书和奖品。由带队教师颁发。这份小小的奖励,既是对孩子们努力的肯定,也寄托着大家对他们未来成长的鼓励与期许。希望这份荣誉能成为他们继续进步的动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闪闪发光。


西安美术学院的学子们始终将普通话推广融入美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镇巴县四天的陪伴里,孩子们不仅收获了艺术技能,更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说普通话的习惯。这场始于艺术、归于成长的实践,正以最生动的方式,让美育之花绽放在鹿子坝社区的沃土上,让规范用语的种子扎根在孩子们的心田里,静待来日结出更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