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秦岭巴山的苍翠怀抱中,西安美术学院“西美传普,秦巴焕声”志愿服务队的足迹踏入了陕西省汉中市的镇巴县,展开了一场融合艺术传播、文化调研与精神洗礼的实践之旅。师生们以艺术为媒,以责任为担,在社区、馆、园之间,深情触摸这片土地的肌理与脉动,探寻服务与传承的契合点。
一、调研筑基,艺术传情,精神铸魂
首站抵达鹿子坝社区,志愿服务队带着明确的服务目标和调研任务,首先与社区居委会领导进行了深入座谈。座谈会上,团队认真听取了社区领导关于本地居民结构、文化需求以及当前美育资源、活动开展情况的详细介绍。队员们细致询问了社区在美育普及方面的具体困难、居民的艺术兴趣方向,以及儿童、青少年美育教育的现状与需求。同时,结合“推普”主题,团队也重点调研了社区内普通话的使用普及程度、推广难点以及在公共文化服务中语言沟通的实际状况。这场务实高效的座谈,不仅让队员们对鹿子坝社区的基层文化生态有了精准把握,更收集到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为后续精准设计美育帮扶方案、策划普通话推广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明确了艺术赋能基层社区的着力方向。


二、镇巴县博物馆:触摸千年文脉,追寻红色星火
带着对巴山深处文化密码的探寻渴望,团队步入镇巴县博物馆。这里不仅是地域历史文化的宝库,更铭刻着一段光荣而悲壮的革命印记。
同学们首先被镇巴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苗汉交融文化所吸引。陈列的青铜器与生活器具,无声地诉说着这片土地从古至今的沧桑变迁与多元审美。作为重要的文化交汇点,镇巴丰富的民族地域风华深深打动了艺术学子的心灵。

博物馆内,一段特殊的历史篇章尤为引人注目。1932年12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进行战略转移,途经镇巴县境。镇巴,这片秦巴山区的热土,曾是红军艰难西征途经点。师生们凝神驻足于展板前,了解红军将士在极端困难条件下途经镇巴、宣传革命、播撒火种的英勇事迹。看着那些泛黄的照片和简朴的遗物,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革命先辈们坚定的信念与无畏的牺牲精神。这段历史,让镇巴的红色底蕴更加厚重,也为博物馆的参观增添了一层深刻的革命历史教育意义。
三、烈士陵园:松柏寄追思,丹心承遗志
行程的终点是庄严肃穆的镇巴县烈士陵园。怀着无比崇敬之情,志愿服务队在巍峨的纪念碑前整齐列队。苍松翠柏间,师生们肃立默哀,表达深切的缅怀。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大家缓步瞻仰烈士墓碑,细细阅读碑文。艺术学子的心,在这一刻与历史的壮烈脉搏同频共振。



结语
师生们用脚步丈量秦巴山水,用心灵感知历史脉动,更以艺术学子特有的敏感与热忱,将乡土的温度、文化的厚度、信仰的高度融入实践。这趟行走中的感悟、思考与力量,必将内化为他们艺术生命的底色,激励他们以“弘美厚德,借古开今”的西美精神,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扎根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为乡村振兴、文化传承与红色基因赓续贡献独特的“西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