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书同文、语同音、人同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使用,是各民族增进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非遗是民族的记忆,在青海同仁县这片文化沃土上,唐卡艺术以其精湛的技艺,成为藏族非遗的重要代表。一笔一画,需倾注数年心血;金粉朱砂,皆承载信仰与匠心。为积极响应国家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西安美术学院“格桑花开 普语同行”社会实践团围绕“推普助乡力,非遗助振兴”开启了一系列深度活动。 
01调研探究推普新径
在同仁街头,面对往来各年龄段的人群,我们团队展开了关于普通话的调研活动,有陪伴母亲来此修行的三年级小女孩、即将搭车回家的牧区牧民、身着藏袍路过的老艺人们......在和他们的交谈中,团队成员对热贡地区普通话普及情况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02语言赋能文化传播
为了探访唐卡技艺,团队成员走进王瑞先生创建的热贡唐卡艺术博物院,立刻被这里浓厚的文化氛围所感染。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相较于其他主要面对当地民众售卖唐卡的店铺,这里更多地面对外来游客。有艺术作品展销区域,各式精美的唐卡衍生品琳琅满目,从书签到丝巾,都融入了当地艺术元素。此外,还设置有历代唐卡作品展示区、唐卡颜料原材料展示制作区、专业书籍阅读区等。向游客们展示了唐卡艺术发展至今的完整状态。讲解员以高度专业知识、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向我们介绍馆藏珍品。让团队成员直观感受到普通话在文化交流、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该馆的建设对这一地区的普通话推广、助力乡村就业皆有较大助益。


03团队探访体验唐卡
在冉娜热贡艺术苑里,一幅《文成公主入藏》的巨幅唐卡让我们驻足良久。德吉措老师不仅是唐卡、刺绣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传承人,同时还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有担当的青年。她积极带动当地乡村闲置在家的贫困妇女和青少年们制作刺绣。德吉措最大的希望是将热贡刺绣发扬光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更多人通过热贡刺绣了解藏民族的民俗文化,感受藏族地区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同时看到“语言+非遗”推动乡村振兴与发展的无限可能。


04馆藏匠心启悟推普
“格桑花开 普语同行”团队来到同仁市热贡艺术博物馆参观学习。一幅描绘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心的巨幅唐卡首先映入眼帘。在参观过程中,讲解员用标准的普通话向团队成员详细介绍了热贡艺术的"三绝",特别是唐卡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各画派的主要特征,让大家深刻感受到热贡艺术的独特魅力。
参观期间,团队领导和成员们一起欣赏了博物馆的创新成果。馆方对唐卡艺术中的黄财神、吐宝鼠、坛城、金刚杵等元素进行了创造性转化,设计出美观实用的文创产品,这些创新实践在非遗文化传承、促进就业和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最具特色的是,该博物馆完整收藏了热贡艺术发展各阶段的重要作品,包括数十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的唐卡精品。观赏这些作品时,团队成员能深切体会到画师创作时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们平和的心境和对艺术的专注。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团队推广普通话工作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推广普通话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打通了重要路径。此次“语言推广+非遗保护”特色活动,创新融合了语言教育与技艺传承:既助力乡村群众用标准普通话讲好非遗故事,又通过传统工艺的传授让文化自信的根基更加牢固。未来,我们将依托学科优势,不断探索“语言赋能+非遗创新”的可持续路径,让普通话成为非遗传播的有力载体,让非遗项目成为推广普通话成果的生动体现,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奏响语言能力提升与文化繁荣发展相互促进的时代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