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光影照初心,青春使命励前行
西安美术学院2025级新生 集体观影 《高山下的花环》
秋阳正好,军魂初铸。为丰富2025级新生军训文化生活,深化国防教育,激发爱国热忱与时代担当,9月21日下午,军训团组织全体新生在校体育馆集中观看了经典爱国主义影片《高山下的花环》。

影片以对越自卫反击战为历史背景,深情讴歌了共和国军人为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所展现出的英勇无畏和牺牲精神。战火中的兄弟情谊、家国天下的赤子之心,每一个镜头都深深叩击着同学们的心弦。
观影过程中,体育馆内秩序井然,同学们全神贯注,完全沉浸在那段峥嵘岁月里。影片情节至动情处,许多同学不禁热泪盈眶,用无声的感动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与崇高敬意。
学习红色经典传承先辈精神学习红色经典传承先辈精神学习红色经典传承先辈精神学习红色经典传承先辈精神。

对于以“艺术为人民服务”为信念的西美学子而言,这不仅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更是一堂生动的专业思政课。它让我们深刻思考,艺术创作的生命力根植于何处?个人的艺术表达如何与民族命运、时代精神同频共振?
影片落幕,思考未止。情感的激荡已化为笔尖的沉思,许多同学迫不及待地写下了内心的感悟。让我们一起来聆听2025级新同学们最真实的心声——
一营一连 赵朵
今天没有训练,反而是在礼堂里度过了一个让我心情久不能平静的下午。一开始听说看电影还小开心了一下,以为可以放松了。谁知道竟然是一堂如此深刻的课。电影讲的是边防军人的故事。茫茫雪山,荒芜戈壁,那些比我们大不了几岁的战士们在边疆坚守国土。镜头里他们的脸被冻的通红,眼睛里的神色却那么坚定。电影结束后,教官走上前,用沉沉的声音讲起了牺牲的边防战士们,以及在2020年牺牲的陈祥裕烈士等人。他说那句”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时,声音有点颤抖,礼堂里特别安静,我听到旁边有同学吸鼻子的声音。
“他们不是个知道危险,不是不想家。”教官说,“但他们更知道身后是祖国,是亿万万个像你们一样的家人。”我的心被重重地撞了一下,回到宿舍大家都沉默了许多。我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想起电影里那些军裂的手掌,冻伤的脸颊,这些少年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祖国最深沉的爱。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句话我会记一辈子。谢谢那些最可爱的人,是你们我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坚强与勇敢。
一营一连 李萌涵
午后的时光,浸在一片滚烫的感动中,我们坐在暗下来的放映厅,看教官特意推荐的《高山上的花环》——荧幕里炮火映着战士的脸庞,那句“位卑未敢忘忧国”轻轻撞在心上,眼泪竟没忍住涌了出来,身边的抽泣声轻轻叠着,没有人刻意擦去泪痕,只任由那份对家国的敬意,对先烈的缅怀,在心底慢慢滚烫开来。散场后,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教官站在窗前,声音有力地说起他的军旅岁月,没有激昂的辞藻,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坚守与情谊,比电影更动人,也让我忽然懂得“军人”二字,不只是挺拔的军姿,更是刻在骨子里的责任与信仰。
一营一连 冯研钰
中午,学校组织了观看爱国电影《高山下的花环》。电影中没有刻意渲染英雄光环,只有一群有血有肉的战士,他们会思念家乡,会担心亲人,却在国家需要时,毫不犹豫地扛起钢枪奔赴战场。我不禁想起军训时的疲惫,与之相比都显得微不足道。原来我们如今安稳的生活,是无数这样的英雄用青春和热血换来的,这份“岁月静好”从来都不是理所当然。最让我泪目的,是战士们朴素却坚定的信仰。他们中有人放弃优渥的生活主动参军,有人在牺牲前留下简单的家书,字里行间没有豪言壮语,却体现出了对家国的忠诚。平时嬉皮笑脸的我们在此刻哭成泪人。
一营一连 魏知⾈
今天下午看了《高山下的花环》这个电影,对我的感触很深刻。我不喜欢看电影,但今天下午的电影我一分钟也没落都看完了。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一个三营九连梁三喜和赵蒙生等人的故事。粱三喜的母亲与妻子在墓地与雷军长见面一目令我印象深刻,雷军长没有因为小北京是自己儿子而将他调离前线,小北京也很低调没有因为自己的父亲而目中无人。雷军长肯定也不舍,但为了国家他作出了牺牲,一家都为国奋斗着。
整个电影对我的感触很深刻,电影中演的,也是现实现在的。军人们也时刻准备着,在和平的年代也有不和平的地区,解放军们随时待命。为国捐躯、有困难时他们总是冲在前线保卫着祖国保卫着人民,舍小家为大家。他们也有家庭、有父母、有儿女,他们也怕牺牲,怕牺牲后的家庭无人照料。但当危险真的来临,他们会无私的冲在前线。
一营一连 祝紫萱
《高山下的花环》,这部影片初听并不知所以然,在开启大学生活的第一个开端里,我也终于可以静下心来完整地同集体看完一部电影了。这是一部深沉而悲壮的电影,它以对越自卫反击战为背累,通过一个普通步兵连队的命运,展现了战争的无情与战士的崇高。影片没有刻意渲染英雄主义,,而是以朴实的镜头和真实的情感,刻画了梁三喜、靳开来等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在影片中我原以为斯开来这样真实且热烈的人,牺牲时也该是轰轰烈烈的,可他却死在了为同志门砍甘蔗的路上,原来历史并没有主角光环。我们如今的国泰民安,都是无数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却没能亲眼见证这样一个时代的到来....影片的最后,镜头缓缓拉远,那个我起初并不能理解的“花环”二字也终于明晰——这分明是无数的英魂,是献给整座青山、所有烈士的永恒花环!
影片结束,我内心依然沉重,我在想我们的教官也是保家卫国的军人,他们是否也会面临这一天呢?我不敢想。生命的逝去总是痛苦且沉重的,我无法想象在我面前活生生的人在未来的某一天或许会倒在保卫祖国的路上,每当这时我的心便会狠狠抽动,我只愿世界和平,再无战争,至少,我亲爱的教官,我只愿你们能平安回家。
一营二连 梁田
《高山下的花环》主要讲述了1970年末对越反击战。影片对其中一个步兵连九连的描写,展现了以连长梁三喜、指导员赵蒙生、排长靳开来为代表的军人,在战争与荣誉、个人与国家之间所经历的生死考验和人性光辉。高山下的花环,用最朴素的牺牲,诠释了最崇高的家国情怀。在国家利益面前,勇于承担应有的责任,放弃一些个人利益。让我明白了军装背后是如山般的责任,也让我对军训时身上所穿的这一套军装有了更多的敬畏之心。
一营二连 胡南楠
中午看了一部老电影《高山上的花环》,看完后劲很大,感觉这部电影像把钝刀,看的人心口闷得慌,一部讲战争的片子,没有狂轰滥炸的大场面,但那些细碎的真实感反而扎得人生疼。电影中的两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一句是连长对赵蒙生说得一句话,也是改变赵蒙生决定的一句话“中国是我的,也是你的”,一句是赵蒙生经历战争,终历战友的生死离别后,对母亲说的一句“咱们离开人民太远了”。说明赵蒙生思想已经彻底经过打磨,不再是之前一心想调走的公子哥了。
我想说,电影里的人在数着还剩几发子弹,在写永远寄不出去的家书。现在刷手机看到的朝阳,是多少人趴在战壕里再也没等到的黎明。
一营二连 贡亚萌
今天我们一起在礼堂观看了《高山下的花环》这部电影。这部电影的背景是以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为宏大背景,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战火纷飞却又满溢真情的历史画卷每一个情景都深深触动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不得不感慨”正是有了前辈们的浴血纷战,才有了我们今天快乐地在艺术的殿党遨游。
影片的开始,连长梁三喜是一位质朴憨厚的军人,得到了回家探亲的批准,满心欢喜地期待着与妻子母亲团聚,可因放心不下连队的诸多事务以及新来的指导员对工作的不上心,让他不得不舍弃小家来担起连队这个大家的工作。在他的身上我们学到了军人的责任感以及舍小我顾大我的担当。炮兵排长靳开来,性格直爽,说话很直,甚至面对军队中的不良风气,总是毫不留情的开炮,因此得罪了很多领导,错失了许多晋升机会。但他身上对战友的真诚,对家庭的眷恋,让我们看到了他铁汉柔情的面。高干子弟赵蒙生,初来连队时,身上带着公子哥的娇气与浮躁,没有担当精神。但在战争的洗礼下,他完成了从怯懦到勇敢的蜕变。除了这三位主要人物,还有铁面无私的雷军长,想要当元帅的小北京等有血有肉的中国军人。
在面对战争时,这些有血有肉,有家人有牵挂的普通人,面对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将生死置之度外。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诠释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队伍。这部优秀的影片向我们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这里面有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崇高,也有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丑陋;有战友情深生死与共的温暖,也有内部矛盾、现实无奈的冰冷。让我们明白,战争不仅仅是冰与火的较量更是对人性的一次深刻考验。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影片,更是一部生动的教材。让我更深刻的明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生在和平年代,更应明白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
一营二连 岑梦宜
下午,我们集体观看了《高山下的花环》。体育馆内的光线暗下来,战火纷区的画面将我们带回到那个充满信仰所年代:当看到梁之喜在战场上写下绝笔信时,我的眼眶不由自主得湿润了。那封浸透着家园情怀的信,不仅是一位战对家人最后的告别,更是一个灵魂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告白。最让我震撼的是雷军长的独子牺牲的片段。一句“烈士的孩子,人民会照顾”,其中包含着向等深沉的大爱。镜头扫过一个个墓碑,和那一个永远定格在青春年华的生命,我忽然理解了“捐躯赴国难,视中忽如归“这句诗中所蕴含所伟大精神与真挚的情感。
影片结束后,礼堂响起了由衷的掌声、许多人都还沉浸在那种悲壮与崇高的情绪中,我摸了摸身上所迷彩服,此刻,它不再是一件普通所训练服,而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份责任的象征。
也许,这就是军训的意义——不仅锻炼我们的体魄,也在我们心中种下爱国主义的种子,让它在我们的生命里生根发芽,终有一天长成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
一营四连 李想
今天看的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很多。它不像现在的电影,为了烘托主角而慢放华丽镜头。主角的死并没有特意去强调,反而是转瞬即逝,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战场,枪弹不长眼,死亡只在一瞬,不会留给人思考、准备,就像死亡本身就是一瞬的事。可能这就是战争的残酷吧。宝贵鲜活的生命啊,在冰冷的子弹穿透将士们热血的身体中,生命结束了,但人们的记忆不会忘记他们,国家并不会忘记。
“中国是我的,也是你的”。在如今和平的年代,肆意奔跑在没有硝烟的广阔天地,我不会忘记那是踩在不计数量的热血将士火尸骨上的幸福,看见失去亲人的烈士家属,梁三喜的母亲一遍又一遍白发人送黑发人,三个儿子都为祖国奉献了生命。让我总是想人的生活总是这样,没有主角光环,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余华《活着》中的福贵、梁三喜、靳开来,他们的人生可能都不是最幸福的,但他们都活下来,努力得尽自己的力活着。曾经我羡慕小说里主角轰轰烈烈的人生,现在我觉得要是可以尽自己的力做出一番作为,即使平凡,也是自己人生的英雄。
一营四连 陈诺
刚听这个名字时,我不明白为什么这本电影叫《高山下的花环》,直到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由近及远,一颗红星在花圈的簇拥中像跳动的火焰,映红了满山忠骨。当硝烟散尽,那些长眠于青山的年轻生命,那些在后方默默负出的百姓,共同标成了高山下的花环,也相成了中华民族最坚实的背梁。
连长梁三喜,来自贫苦的农民家庭,却始终坚守着保家卫国的理想和军人的信仰。在战场上,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在家庭中,他正直善良,勤劳能干,他的爱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努力为家庭创造更好的未来。他的生命价值,在于保卫祖国以及为军人的职责不懈奋斗。副连长靳开来,性格豪爽,看似粗犷却有一颗烦热的下,看似鲁莽实则是出于对战友的关爱和对胜利的渴望,他为了崇高的理想毫不犹豫地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电影中的这些人物,以无畏的行动注释着生命的真帝,生命的钢价值远非取决于长短,而在于为崇高的理想奋力拼搏。他们怀揣与着对国家的澡况热爱,为了守护这片土地,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毅然踏上奋斗之路。他们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激励着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定不移地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二营七连 闫逸晨
今日观看了一部以对越自卫反击战为背景的经典战争片——《高山下的花环》,此影片展示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影片并未对战争过程进行刻意渲染,而是将镜头聚焦在恶劣的环境,简陋的装备、战士们的伤痕等,这真实让观众深刻体会到战争不是“英雄主义”的浪漫叙事,而是无数普通人用生命堆砌的现实。
梁三喜、靳开来、赵蒙山、雷军长等角色没有“高大全”的光环,他们有血有肉:临终前还在担心母亲妻子的梁三喜,质朴坚韧;爱发牢骚却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靳开来;为战士的尊严拍案而起的雷军长......这些让观众们意识到英雄不是”神”,而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他们的牺牲显得悲壮与崇高。
影片没有回避牺牲的沉重,更通过战士们的家书,遗物传递出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梁三喜的“账单”、靳开来的“最后一根甘蔗”,都让我们在这和平年代铭记着他们的牺牲。
硝烟散尽,青山依旧沉默,但泥土记得那些年轻的脊梁曾扛起的岁月,记得滚烫的誓言如何在炮火中淬炼成钢,记得血与泪浇灌的土壤里开出了一朵朵无名的花。
二营九连 王笑娴
在学校军训团的组织下,我观看了《高山下的花环》。影片未用激昂口号与炫技手法,却以细腻真实的叙事。让一份深沉的感动直抵心底,它最动人之处,在于打破了“英雄”的符号化滤镜。将镜头对准有牵挂、有软肋的普通人却更显他们扶择的厚重。
片中战士皆有生活温度:赵蒙生从揣私念避战,到战火中扛起责任;梁三喜身负家累仍心系家园,临终欠条刻满清廉;靳开来看似最爱发牢骚,却为战友涉险寻水,牺性自我。他们的“不完美”,让赴战选择更重,英雄形象也更鲜话。
牺牲背后的牵挂最是戳心:梁母千里替子还债,藏着平凡家庭的大义;韩玉秀盼夫归落空,面对遗像的沉默比呐喊更痛。这让我懂得,军人牺牲从不是一句“光荣”而是无数家庭用团圆换家国安宁。
影片如镜,照见和平之重。安稳岁月里,我们不该忘记,那些本可守着家人的年轻生命。用热血护佑了山河他们的故事与家国情怀,值得永远铭记。
二营九连 欧田田
下午组织了一场红色影片观看活动,这部电影——《高山下的花环》让我泪流满面。
它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却用最质朴的情感击穿了我的心。
最震撼我的是雷震军长“甩帽”的一幕。部下想为儿子搞特殊,他震怒:“我的儿子不是宝贝疙瘩!”并毅然送独子上前线。这一幕甩掉的是特权与私心,甩出的凛然正气与将领风骨。
我认为影片的高光在于“平凡中的伟大”。英雄也是有牵挂、有委屈的凡人,但他们更有无畏的牺牲精神。一代人的赤子之心让我深刻领悟:“岁月静好,只因有人曾负重前行。”
二营九连 李谦然
赵蒙生、梁三喜、靳开来、指导员、连长、临时任命的副连长,让我看到了1979年中越自卫反击战下三张不同的面孔,三种殊途同归的英勇。
梁三喜,负责任的连长,为了连队放弃了回家的机会,与母亲、妻子、未出世的孩子未一面,终成永别。靳开来,心直口快,一腔忠勇,挂念着的孩子和妻子为他落泪,他却为替他曾看不起的“关系户”扛枪进了甘蔗地。
赵蒙生,全片变化最大的人。一开始,他会胆怯,面对真正的战事,他想逃。后来,他一人扛着手榴弹和炸药,上阵炸掉敌人的碉堡。梁三喜和靳开来的死改变了他,他成长成了一位真正的战士。面临还有许许多多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故事,丧子之痛的雷军长,不忘清债的梁三喜孤孀,他们共同组成了这部电影的精髓,纯真质朴的军民情,舍身忘我的战斗精神,给我带来了一场淋漓尽致的革命精神洗礼。
二营九连 栾瑾乔
沈从文在《边城》中曾说:“火是各处烧的,水是各处可流的,日月是各处可照的。”在看完高山下的花环》后,这句话在我的内心得到了升华——战争也是各处可起的,死是各处可至的,牺牲是各处可有的,而英雄,原是各处可生的。
他们没有站站在光芒万丈的台前,而是蜷缩在潮湿的山洞里;他们不是天生无畏的战神,而是有血有肉、会害怕、会想念家人的普通人。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并不是因为他们部恐惧,而是尽管恐惧但仍然坚定前行。
电影中最感人致深的并不是程林弹雨,而是一张真挚的久条。梁三喜同志在牺牲后留下的账单,上面认真仔细地写下多年来向战支借下的每笔钱。他们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是挣扎在生活泥谭里的人。
高山下的花环会枯萎,但记忆不应褪色。电影最珍贵的底色在于将英雄最真实的一面展现,会害怕、会犹豫,心中有奇牵挂。
《高山不的花环》最终没有让英雄在礼炮声中永生,而是让他们带着未竟的愿望、未还的债务、未寄出的家书,永远沉睡在这片热土之上!高山下的花环会随风散去,但泥土记得,江河记得,每个在平凡生活中忙碌的我们都会永远缅怀。
二营九连 刘潘欣悦
体育馆的闷热尚未散去,荧幕上《高山下的花环》的镜头却让我感到一阵清凉的战栗。那些定格在历史的生命,穿越时空与我们对视。那些绽放在高山之巅的血色花环,已然成为镌刻在我灵魂深处的印记。
影片中那些年轻的面容,与我们何其相似。可他们为了守护脚下的土地,他们适择了将青春定格在炮火连天的边境线上。当梁三喜写下最后一封家书,当靳开来舍身取水,当小北京永远闭上了眼睛,我听见周围响起压抑的抽泣声——这一刻,我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与银幕上的他们产生了血脉相连的共鸣。
最刺痛我的是雷军长的话:“我儿为国捐躯,理所当然!”这是一个父亲怎样撕心裂肺的豪迈,又是一个军人怎样坚如磐石的信仰。
军训以来,我们所抱怨的一切与影片中的战士们面临的生死考验相比,显得如此微不足道。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是军人的担当,原来,我们身上的迷彩服不仅是一种服装,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我们踢出的正步不仅是一个动作,更是一种对纪律和集体的敬畏。
当影片结尾高山下的花环在朝阳中熠熠生辉,我忽然明白了这次集体观影的深意,我们这些享受着和平成果的青年,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既要铭记那些我们开辟道路的人,更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高山上的花环会凋谢,但精神的花环永远鲜艳。这是我们与历史的约定,也是青春最好的誓言。 光影散场,情怀留驻。此次观影活动为2025级新同学的军训生活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相信这份源自历史的震撼与感动,必将转化为西美新生们砥砺前行的力量。愿你们在未来四年的艺术求索中,始终怀揣这份家国情怀,用画笔描绘时代,用艺术告慰英灵,真正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