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远“旬”逐梦,“邑”路同行“七彩假期”志愿服务团队于7月16日在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马栏镇马栏村马栏革命旧址开展红色主题思想学习考察。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承载着厚重的记忆,成为我们追寻先辈足迹、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旬邑的马栏革命纪念馆,便是这样一处神圣的所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马栏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活动地区之一,马栏革命旧址见证了在这一革命时期,习仲勋、汪锋、张仲良、赵伯平、高锦纯、张德生、文年生、王世泰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工作和战斗,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革命纪念地。
当我们踏入马栏革命纪念馆,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馆内的每一件展品、每一幅图片、每一段文字,都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串联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沿着革命先辈们的足迹,我们重走了旬邑的红色遗址。那些曾经硝烟弥漫的战场,如今已化作宁静的土地,但岁月的痕迹却永远铭刻在这片土地上。馆内一件件先辈遗留下的物件,都是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英勇奋战的见证。我们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那是冲锋的号角,是激昂的呐喊,是为了理想信念不畏牺牲的壮志豪情。
纪念馆内
二、旬邑红色故事
“党的利益在第一位”,这是1943年毛泽东主席为习仲勋同志的题词。如今这八个大字矗立在马栏革命旧址前,熠熠生辉,令人肃然起敬。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马栏是陕甘宁边区南大门,是关中分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是仁人志士和军需物资通往延安的主要驿站和红色通道,是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志愿服务团队走进马栏革命旧址,眺望苍茫的马栏山,追寻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
旬邑起义,燃起渭北革命火焰
1927年末,旬邑县发生了大面积、长时间的干旱,导致第二年春荒严重。而此时,国民党统治下的旬邑县政府不但不救济民众,反而横征暴敛,穷苦百姓急切盼望着改变自己的命运。
1928年1月12日,中共陕西省委发出公告,号召“农民武装起来,组织农民革命军,发动暴动,打倒豪绅、地主、官吏及一切反动派,反对军阀战争,实行彻底的土地革命,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
在这一背景下,中共旬邑区委根据省委指示,积极发动农民,着手暴动的组织工作。5月6日,中共旬邑特支书记许才升等派人通过鸡毛传帖、击鼓为号的方式,以抗粮“交农”为口号,举行了起义。起义军于5月7日拂晓占领了县城,处决了县长李可宣及恶差数人,打开监狱,释放被关押的党员和群众数百人,并开仓放粮,救济贫苦群众。
5月12日,西北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旬邑县临时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旬邑起义的烈火迅速燃遍全县,影响到了周边县区,引起国民党反动派极大恐慌。国民党反动当局一方面暗中收买奸细来瓦解起义队伍,一方面派人来旬邑做代理县长,并令其率军警民团反攻旬邑县城。5月30日拂晓,敌军攻入县城,通过收罗叛徒和内奸,来瓦解起义队伍、捕杀起义人员。次日,吕佑乾、许才升、吕凤岐、程永盛等7位起义领导人英勇就义,他们面对屠刀,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旬邑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它却燃起渭北革命火焰。它冲破了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用革命的武装沉重地打击了敌人,撼动了国民党在旬邑县的统治基础,为之后的革命斗争指明了道路、锻炼了人才、积累了经验。
团队队员纪念遗址合照
三、收获
旬邑红色精神,是一种坚定不移的信仰,是为了人民幸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无私奉献。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用生命谱写了壮丽的篇章。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如同一座座灯塔,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通过这次学习考察,我们深刻领悟到了旬邑红色精神的内涵。它不仅是一种历史的传承,更是一种时代的召唤。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怀揣着旬邑红色精神,就能够勇往直前,无所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