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实践队的学生们带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索之心,参观了陕北民俗博物馆、中国算盘博物馆和古代碑刻艺术博物馆,此行丰富了学生们的文化知识,使大家进一步了解了陕北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遗产和社会变迁,也加深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陕北民俗博物馆以序厅、生存之本、乡土风味、黄土之裳、生活之居、生命之魂、匠心之艺等八个板块全面展示了陕北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民间艺术。馆内陈列的各类民间工艺品,如剪纸、刺绣、泥塑等,无不展现了陕北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大家在参观过程中,不仅学习到了丰富的民俗知识,更被这些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所折服。
随后,大家来到了中国算盘博物馆。中国算盘博物馆是中国目前唯一以算盘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算盘藏品从唐代到现代,时间跨度一千多年,展示了算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演变过程。这些算盘不仅在形状上各具特色,从简单的木制算盘到镶嵌玉石、雕刻精细的算盘,无不展现了当时工匠们对美的追求和对工艺的精益求精。算盘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不仅是计算工具,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代碑刻艺术博物馆为我们呈现了中国古代碑刻艺术的博大精深。馆内展品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今300余块碑刻,从碑刻上可以看到多种工艺精湛的技法,这些纹样与图案,其背后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件作品都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艺术价值。学生们在欣赏这些碑刻作品的同时,也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有了更深入地认识。
榆阳区文化馆
新民艺——西部非遗创新实践服务队在我系党总支书记赵莉的带领下来到了榆阳区文化馆开展了榆阳区非遗传承与创新的座谈会。带队老师徐立乾首先介绍了我系过去一年里在非遗方面的实践与成果。他提到,通过去年在本地进行调研总结,以及之后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和研究项目,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陕北非遗文化的理解,还积极推动了非遗的创新实践。徐老师强调,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年轻一代的参与和创新思维。随后,徐老师详细阐述了本次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与非遗传承人的调研以及非遗创新实践的推进情况。
榆阳区文化馆馆长刘锋对我系师生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大家在非遗传承与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成果表示赞赏。师生们与刘馆长就榆林非遗传承人目前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刘馆长表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榆阳区文化馆将全力支持和配合工艺美术系的实践活动,共同推动榆阳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就学生们目前创作实践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建议。
我系党总支书记赵莉回顾了我系实践队去年对榆林地区非遗情况的调研及调研中已经生发出的创作。赵莉指出,今年我们来到这里,除过对榆林的非遗文化进行再次深入的调研和梳理,核心是将能够将调研成果转化成推动振兴的建议和可以落地的产品,真正推动榆林手工艺的发展。她强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非遗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同时希望可以和政府、非遗传承人三方密切合作,在非遗的活化,手工艺的振兴方面多做实事。
此次座谈会,我系“三下乡”实践服务队与榆阳区文化馆馆长刘锋达成了多项共识。双方一致认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更多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探索。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杜文秀
榆林的陕北民俗博物馆犹如一幅生动且宏大的历史画卷,全方位地展现了陕北农民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在这里,衣食住行的点点滴滴,民间技艺的精湛传承,风俗习惯的独特魅力,无一不被精心呈现。它封存了陕北代代人的鲜活回忆,也在释放陕北地区的独特魅力。剪纸、花馍、石狮子,方言、腰鼓、闹秧歌,大气的展厅布置,仿佛老一代人领着我重回那个敦厚淳朴的年代。对于他乡之客而言,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新奇与吸引力,让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亲切与热情,使他们对这片土地产生了向往与喜爱。而对于我们每一个本地人来说,这里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灵魂的寄托,让我骄傲与自豪。它不仅承载着我们过去的记忆,更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为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张一凡
在博物馆的参观,就如同踏入了一条神奇的时光隧道,瞬间穿越时空,尽情领略那淳朴而又璀璨的民间艺术瑰宝。每一件工艺品都不仅仅是物件,它们承载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是岁月的沉淀和情感的寄托。透过这些作品,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陕北人民独特的生活哲学和审美追求。那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感恩,以及对美的不懈追求。作为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我深深地被眼前的这一切所震撼,内心受到了极大的启迪。这些传统技艺不仅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创新的无尽源泉。它们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传统与现代并非相互对立,而是可以完美融合。在未来的学习和创作中,我将更加努力地进行学习,用现代设计语言去诠释传统元素,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和价值,让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门艺术,为工艺美术的未来添砖加瓦,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