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3
“三下乡”再起航 | 新民艺
——西部非遗创新实践服务队走进榆林【三】
第一站
榆林市榆阳区文化馆 2024.7.8
7月8日上午,我们去了当地的非遗文化馆进行学习与交流。馆内设众多非遗文化工坊,其中就有昨日拜访的杨银匠——杨伟慧先生,他也再次热情为我们讲解了更多银饰技艺。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被馆内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感触。
“枯木逢春”杨彦飞
木雕工作室位于文化馆的一层的北面,内室陈列着许多的木雕,包括人物造像、灵禽瑞兽、花鸟虫鱼等,种类繁多,美轮美奂。
这家木雕工坊的主人是非遗木雕刻文化传承人杨彦飞先生,去年我们对他进行了一次采访,并了解了非遗木刻文化。今年我们再次拜访了杨先生,提出了新的想法,先生对此很感兴趣,也为我们解释了很多新的工艺知识,不论是在文化内涵或是工艺技法上。
枣木坚硬如铁,是桃木的三倍硬度,雷击枣木是道教的圣木,颜色红润,榆林1400年的枣树是世界文化遗产活化石!枣木辟邪旺财是吉祥木,东南亚叫赤金檀木,红花檀木,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由于杨彦飞先生热衷于枣木雕刻,对于枣木的雕刻技法有自己的研究,他觉得应该在此基础之上凝练新的创作,并结合一些中国传统的文化的其他元素,进行再次创作。
交谈中,我们也对他提出了关于发展创新性工艺与市场相结合的想法,他对此表示非常赞同,也愿意和我们一起为传统枣木雕刻工艺做出新的贡献。
馆内陈列了许多精美的木雕刻作品
2
第二站
榆林师范学校 2024.7.8
下午,在徐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榆林师范学校拜访了折晓军老师。折老师多年前曾就读于我院,毕业后也一直坚持着艺术事业,为我国的文化传承作出了卓越贡献。折老师带我们参观了他的工作室,展柜里的收藏品琳琅满目,其中石狮子的种类十分丰富,令我们大开眼界。它们见证了时代的更迭,也记录了岁月的流逝。
“狮子王”折晓军
折晓军,陕西省横山县,自1992年于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他便投身于陕西省榆林师范学校的教育事业,担任美术教师,并致力于美术教学与研究的深耕。
为了进一步拓展学术视野,他于2001年至2002年间,在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课程班深造,获研究生学历。
狮子,古人认为它是百兽之王,是威武的象征,是“猛”和“仁”兼具的瑞兽。后来人们在房屋门口两侧摆放石狮子,寓意吉祥平安。
折老师收藏了几万件种类丰富、栩栩如生的石狮子,甚至有平时并不常见的形态和颜色。每一件都十分精美,细节丰富。
折晓军不仅在教育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他还是榆林市美术界的重要人物。我们拜访了他收藏石狮的工作室。工作室中除石狮外还有折老师收藏的大量榆林地区刺绣、柳编、木雕等非遗物品。折老师针对陕北炕头石狮等非议物品的保护、收藏、整理过程进行了讲述,并且与我们进行了关于陕西非遗保护及传承等问题的讨论。
折老师多年来一直坚持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在这方面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与折老师的交谈中,我们详细了解了关于石狮子的历史文化以及不同时代的特点,学习到了很多平时校园里学习不到的知识,使我们受益颇深。
折老师工作室内的收藏
本次考察对于实践队的同学们来说是很难得的一次学习,让我们了解到非遗文化的相关知识,也看到其熠熠光辉背后的诸多问题与困境。在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小组的同学们将融合现当代的文化与年轻人的视角,不断发倔传统文化背后的符号,结合所学的设计理念,从这些非遗文化的角度出发,做出新的创作方案。
实践队同学心得
23级当代手工艺一班杜文秀
我们拜访了榆阳传统银器非遗传承人杨伟慧老师,在他的工作室陈列了各式各样精致的银器,百年的技艺传承,打造银饰的大大小小工具很多样,很多都是祖上传下来沿用至今的。下料、熔炼、锻打、掐丝、錾刻、银焊、上色,每一步都磨炼着匠人的心性。
拥有好的技艺的同时,作品中需要有许多紧跟时代的新元素,正是老先生的积极进取,使得这样的传统技艺经过岁月的洗礼,反而历久弥新。让非遗“活起来”,离不开一个个非遗传承人以及从业者的坚守、传承和创新,希望我们的活动也能为他们创造价值。
22级当代手工艺二班许静
步入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每一块石头、每一截木头都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石雕作品沉稳大气,线条流畅,每一刀每一凿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木雕则更显灵动,纹理间流转着岁月的温润,细腻的雕刻技艺赋予了木材新的生命。这些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是文化的传承。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融,技艺与创新共生。非遗传承人们用他们的双手,将古老的记忆转化为永恒的美,让世人得以窥见历史的深邃与博大。参观这些作品,我深受感动。它们不仅让我领略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更让我认识到了传承的重要性。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是一代代手艺人的坚持与努力,是他们对文化遗产的尊重与守护。这份匠心独运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传承。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些静默的艺术品提醒我们,放慢脚步,细细品味那些被时间雕琢的美好。
v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