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悟革命精神,挺膺乡村振兴,探寻三秦大地上的红色印记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由西安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师生组成的“艺术美育赋能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服务队在吴堡县岔上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服务队以红色思想引领、乡村振兴和红色文化宣传为主线,先后参观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馆并重温入党誓词,与岔上镇川口村村委会进行座谈,慰问走访“光荣在党50年”老党员听革命故事。服务队师生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和优势助力乡村振兴,在三下乡的路上上好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一、参观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馆
从1935年10月16日,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从甘肃省环县黑城岔、慕油坊出发,途经耿湾进入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白马先乡木瓜城(今属张崾先乡),到1948年3月23日毛主席从榆林市吴堡县岔上镇川口村园则塔渡口乘船东渡黄河离开陕北,前往华北,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在陕北战斗和生活了13年。在这13年里,中共中央在陕北领导陕甘宁边区军民巩固和发展了西北革命根据地,战胜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指挥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7年3月,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受挫后,改为重点进攻山东、陕北两个解放区。当时,国民党胡宗南等部23万余人进攻陕甘宁边区,而陕北的解放军只有两万多人,众寡悬殊。在此情况下,毛主席率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依依不舍地离开延安,踏上转战陕北的征程。






党中央、毛泽东和西北野战军在转战陕北期间,表现出心系大局、不畏艰险的担当精神;表现出蔑视强敌、大义勇为的英雄气概;始终坚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如今这段光辉的历史已过去近80年,但“转战陕北精神”仍在激励着我们敢于担当、迎难而上、砥砺前行。




二、重温入党誓词
在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广场,全体师生党员在鲜红的党旗下重温入党誓词。铿锵的誓言久久回荡,又一次点燃了每个人心中的爱国主义热情,让现场所有党员更加坚定牢记自己的庄严承诺,坚定践行初心使命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增强了为党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川口村开展座谈会
服务队成员来到川口村村委会,在川口村驻村干部谷书记的带领下,了解川口村的村情村貌和毛主席东渡黄河的历史故事,并就川口村的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和规划开展座谈,服务队成员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党的脱贫攻坚工作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成效。



四、听“光荣在党50年”老党员讲革命故事
老党员是党光辉历程的参与者和奋斗者,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悠悠岁月铭记奋斗足迹,辉煌历史映射不朽功绩,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员怀揣着对党矢志不渝的坚定信仰,用青春和热血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服务队来到川口村“光荣在党50年”老党员家中,送去陪伴和关怀,聆听革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奋斗是青春最靓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本次“艺术美育赋能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服务队把党课上在“三下乡”路上,依托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充分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将思政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中,成员们重温红色记忆,坚守政治信仰,勇担时代重任,把“永远跟党走”作为青春奋斗的方向,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不负韶华,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