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
赋能乡村振兴
文化铭千古,精神传万年。推动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魂”与“根”,更蕴含着丰富深刻的道德观念及人文精神,而传统手工技艺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为了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养分融入高校文化建设当中,西安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艺术美育赋能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服务队在吴堡县岔上镇与当地村民一同体验“捏面燕”、“扭秧歌”、“唱民歌”等传统民俗文化。

一、捏面燕
在吴堡,有一种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寒食燕燕。寒食燕燕的制作是用白面捏成十二生肖或小燕子。“燕燕”,民间又称“寒燕”、“子推燕”等,巧手妇女们用白面捏制成形状各异的雀雀燕燕,点以眉眉眼眼,捏上翅翅腿腿,染成红红绿绿,栩栩如生。现在演变成用发酵的面粉手工捏制成各种人物、动物、植物,再用五谷杂粮来点睛镶鼻,蒸制成面食。蒸好的“面花”用细绳子与大红枣、高粱秆节相间串起来,挂在门窗上,在阳光下晾晒后存放。在很多地方人们也称它们为“面燕燕”和“面花”。捏燕燕不仅展现了当地妇女们的精湛技艺,更是当地文化的璀璨瑰宝。


“艺术美育赋能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服务队来到吴堡县岔上镇,现场观摩了“面燕”的制作过程并跟随当地村民亲身体验了“捏面燕”。











(团队成员和村民一起“捏面燕”)









(成果展示)
二、扭秧歌、唱民歌
秧歌是吴堡民俗文化的主角,吴堡秧歌是陕北秧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大秧歌”和“小场子”两大类。“大秧歌”,是一种在广场上进行的集体性秧歌,规模宏大、气氛热烈,动作矫健豪迈、情绪欢快奔放。“小场子”,包括“水船”“毛驴”“踢场子”等,既刚健洒脱,又柔美细腻。“吴堡水船”2009年入选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集秧歌、戏剧、小品、快板、唢呐吹奏乐、锣鼓打击乐为一体,是吴堡春节活动中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队员们与村民们齐聚一堂,向当地村民学习吴堡秧歌的表演技巧,拿起华丽的伞盖,缤纷的彩绸,船桨、花扇等各色道具,共同跳起了热情洋溢的秧歌,并一起演唱了陕北民歌,现场气氛热烈而融洽。





















结语
此次传统民俗文化采风活动,队员们深入基层,致力于非遗文化传习和推广,为建设文化强国助力,为乡村振兴注入青年力量。活动得到了吴堡县岔上镇当地政府部门、群众的大力支持和一致好评。当代大学生应发扬新时代“工匠精神”,传播和发展非遗文化,为文化传承创造新思想,为区域振兴拓展新思路,为国家发展注入新活力,不断践行新时代大学生青年的责任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