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转战陕北路活动后,实践团于7月27日下午行至吴堡县岔上镇。从高速路口到岔上镇有一段距离,沿途一路风光大好,夕阳西下,紫云映彩,映照着清莹秀澈的黄河水,山光水色,气象万千。岔上镇周围山势形如龙蟠,故又名蟠龙镇。古镇入口有一牌楼,气势恢宏,迎接着各方游客。至蟠龙古镇,当地团委李武卫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又以招待贵客的肉丸、蒸肉款待,席上还有各色陕北美食,例如陕北凉粉、洋芋擦擦、榆林豆腐、黄馍馍、米汤、饸饹面等,队员们大快朵颐,一扫而空。

图为岔上蟠龙古镇郊野风光
饭后漫步于蟠龙古镇,此地东临黄河与山西临县碛口镇相望,北与佳县螅镇接壤。可通过黄河航运直达包头和潼关,交通便捷,自古以来便是人文荟萃、商贸繁华之地。作为连接晋陕的码头驿站,岔上镇曾商贾云集,船只穿梭,是黄河水上运输的重要枢纽。一行人与李团委行至黄河边,对面山头人家零落,隐约有小船来往。时值夏日,黄河水清洌可鉴,远观有心旷神怡之感。偶遇骑自行车或饭后遛弯的村民,团委与其熟络的打招呼,一片其乐融融。偶有闲情逸致的猫狗路过,也不认生,憨态可掬。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整个古镇大有陶渊明笔下“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之感,令人心宽意适。

图为岔上蟠龙古镇
7月28日上午,李武卫团委与岔上镇党委书记霍东峰带领实践团参观了吴堡空心挂面记忆馆,馆内图文并茂地展示了空心挂面的历史渊源、制作工序、非遗传承人影像、空心挂面成品等。郭书记为我们翔实生动的做介绍,我们了解到吴堡手工空心挂面技艺是一项传承千年的传统工艺,相传起源于唐代。其制作工艺的特殊之处在于没有文字说明,全凭口传心授,口耳相承。其工序有和面、搓大条、搓二条、上筷、分面、上架、切面等27道之繁多。成品有着“茎直中通”的特点,即挂面的横切面有针尖般的小孔。挂面原料采用俄罗斯面粉,五彩斑斓的挂面都采用绿色天然的原料制成,可谓是匠心独运。吴堡空心挂面承继了古镇千年传承的智慧结晶,凝练了巧不可阶的技艺精华,为陕北非遗文化增添了斑斓的一笔。

图为吴堡空心挂面

图为岔上镇党委书记霍东峰讲解空心挂面历史

图为岔上镇党委书记霍东峰展示菠菜空心挂面

图为实践团队员肖曼曼采访吴堡空心挂面传承人张彦兵

图为吴堡空心挂面制作
除此之外,吴堡县“们吴堡”乡村振兴土特产直销店也不容错过,彰显了村镇干部为本地乡村振兴发展倾尽心血的努力。当地“网红”化名为郭老太的师傅带领我们参观并讲解。“郭老太”热情豪爽,能歌善舞,极富感染力。在其声情并茂的讲解下,我们了解到吴堡的各色特产,例如吴堡红枣、吴堡青梨、吴堡桑蚕茧、吴堡面塑等。其中吴堡面塑是当地流行的民间工艺,作品形态富有想象力,有着儿童般奇思妙想的意趣,观之令人顿觉生意盎然。每年吴堡县岔上镇都会举办“捏燕燕大赛”,独特的寒食燕燕也是非遗文化的一种,展示了本地妇女精湛的技艺和热爱生活的趣味。最后,在“郭老太”嘹亮的歌声“走头头的骡子呦,三盏盏的灯”中,我们齐声和唱,意犹未尽。

图为“郭老太”介绍特产

图为土特产直销店中特产

图为“郭老太”展示吴堡桑蚕茧

图为蟠龙古镇特产

图为吴堡面塑

图为吴堡民俗泥塑
“星宿河从万里搜,汉家博望已封侯。霜天巨浪无三级,遥指龙门是下游。” 清道光年间吴堡知县谭瑀的《川口镇晓渡黄河》一诗中如是描绘了黄河的景象。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机关从岔上镇川口渡口东渡黄河,离开了哺育中国革命十三年之久的陕北大地。离别陕北之际,毛主席望着黄河对岸的岔上镇,说道:“陕北是个好地方。”岔上镇的红色革命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26年,吴堡县最早的两名共产党员薛尚英和丁学浚都是岔上镇人,他们于1926年前后在绥德师范学校入党,并将革命的火种带回岔上,从此生生不已,绵绵不息。此外我们还参观了吴堡县团史馆,馆中陈列着详尽的展示了革命历史以及团刊《枣芽》,上世纪70年代的共青团章程、团员证等,足见当地干部对团史的重视与敬畏。

图为实践团听毛主席黄河东渡事迹

图为实践团于毛主席东渡纪念碑前合影

图为实践团于吴堡县团史馆听讲解

图为实践团于吴堡县团史馆合影

图为实践团于吴堡县团史馆合影
(中间人物为叉上镇团委李武卫)
“风月清江夜,山水白云朝。”山下统汇川流经岔上镇的东张家沟、木家沟、岔上等村庄,沿途青山碧水,山环水绕,柳映清溪,风光旖旎。岔上镇民风淳朴,生活节奏缓慢,政府在保持原生态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为当地百姓的生活添砖加瓦。境内还有虎头寨遗址、红龙城遗址、宋家条三层院清代民居等文化资源有待开发,并有写生基地、温泉资源、古镇建设亟待发展。柯灵有言,“理想使现实透明,美好的憧憬使生命充实,而人生也就有所寄托,使历史岁月延续于无穷”。吴堡县岔上镇的发展定然能够日新月异,焕发出勃勃生机,未来可期。

图为实践团于蟠龙古镇合影
(中间人物为岔上镇土特产代言人“郭老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