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参观绥德县文化馆
8月1日,实践团参观了绥德县文化馆。绥德县文化馆成立于1952年,习近平总书记于2021年9月14日参观调研此馆,并指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馆内系统的展示了绥德石雕、绥米唢呐、陕北秧歌、绥德剪纸、泥塑等非遗项目,图文并茂,排布有序。
石头对于绥德人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绥德石雕艺术从新石器时代到新中国经过五千多年历久弥新,是绥德人赖以生存的根脉性艺术。馆内陈列的石雕大小不一,神态各异,或抬头或转头,或仰视或俯视,或憨笑或严肃,眉眼口鼻、爪子尾巴都各不相同,有的神情奇异,有的模样娇痴,生机勃勃,憨态可掬。炕头石狮子是绥德民间石狮子崇拜中的最奇特的一种形式,需在利月利日待夜晚动工,在百天夜晚完工,有着辟邪镇宅、接福纳祥、拴娃佑护的功能。
绥德民间壁画也颇具特色,是除了中国传统宗教题材壁画以外的反映人民生活的独特壁画,主要有家居炕围画、柜箱画等。绥德民间壁画至今已有数干年的历史,起源于绥德人对四壁和空间的艺术改造,秦汉、魏晋时期繁荣,唐代兴盛,宋代后衰落,改革开放以后又得到恢复和发展,是当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画卷。其色彩鲜丽,视觉冲击力强,由四方连续的纹样和单元字画连接而成,表达了绥德人民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
除此之外,绥德泥塑是充满黄土气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厚的“陕北味儿”。其取材于陕北群众的日常生活,作品大多反映陕北传统文化或劳动场景。绥德泥塑选用陕北黄土制作,质地松散、不易成型,工匠师傅在和泥过程中添加蜂蜜、食用油和棉花来增加黄土的粘度和韧性。泥塑作品表情夸张丰富,极具感染力,动作自然放松,即便是负重担柴这样的苦差事,作品形象也展露笑容,不畏艰辛。习近平总书记在绥德非遗展馆考察调研时,对王文瑜的泥塑作品《财源广进》陕北背柴老头给与高度赞赏,充分肯定了劳动人民乐观向上的精神。

图为绥德石雕

图为绥德剪纸

图为绥德民间壁画

图为实践团队员听讲解

图为王文瑜泥塑作品


图为实践团于绥德非遗文化馆合影
02 参观石魂广场
8月2日,实践团参观了石魂广场。广场原址名为"石人渠",曾有3米高的石人,于新中国文革时期被毁。该广场气势恢弘,汇集各色石雕于此,有海纳百川之势。实践团首先沿狮柱磴道而上,道路宽广,两边是对称排列的34根石狮柱,连同磴道两侧的两尊巨狮共36尊,暗含36天罡之意,有着镇守一方、平安万家的寓意。两尊巨狮一雌一雄,高约19.5米,由上千块石头雕刻而成,宏伟壮观,气度雄远。
巨狮腹中建有石狮博物馆,“狮中有狮”,构思独特,为国内外首例。实践团前往“雌狮”石狮博物馆,馆内墙壁四周开窑洞形状的小龛,陈列着元代至明清时期不同文化背景的石狮子。队员们惊讶于石狮的独特造型,驻足观赏,啧啧称奇。有的石狮造型颇为抽象,具有拟人化特征,神情似人而非动物。这些石雕历经千百年,许多已面容模糊,加上憨状可掬的造型,更添神秘诡奇。队员们拾级而上,奋力攀爬,终于登顶。顶部可从狮口向外观望,会当临绝顶,视野宽广,广场34根石狮柱一览无余。除此之外,实践团还参观了狮崖、龙柱、石城楼,“石魂”照壁、环山城墙等,不逐一赘述。

图为石魂广场


图为绥德石狮博物馆

图为馆内陈列石狮

图为实践团队员李虎登临环山城墙

图为实践团于石魂广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