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历史文脉,以时代精神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系“新民艺——西部非遗创新实践服务队”近日在汉中持续开展非遗探索之旅。7月30日,徐立乾与李喆两位老师带领大家走进了南郑区两河镇扇编非遗技艺的世界。

两河棕扇编织技艺历史悠久,手工棕扇编织技艺起源于清末民初,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渐发展壮大。两河棕扇编织技艺通过家庭传承,师徒传承等方式,经过几代的传承,已经形成独具一格的地域文化。两河棕扇编织技艺,是以周边棕榈树新长出的嫩叶为原材料,运用传统手工艺技术,经过选材、反复摔打嫩叶使其散开、进行蒸煮、反复泡水晾晒、冲洗修整、进行手工编织、修整装饰7道传统手工编织工序进行精细加工的一种制作工艺。在经过对扇编技艺的详细了解后,我们采访了扇编非遗技艺的第二代传承人吴元民和第四代传承人周婷与何慧琴,并与两河镇白超主任对扇编在本村的发展与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

采访现场
两河镇扇编技艺缘起于当时红庙村村民赵文忠为讨生计到四川务工,将四川的棕扇成品带回南郑老家后,两河镇棕扇编织技艺才得以完善。当时,赵文忠的邻居吴元斌见到四川棕扇,被其精美的技艺所吸引,从而对棕扇产生了极大兴趣,他将棕扇进行拆分、研究,在他的反复尝试下,熟练掌握了棕扇编织技艺的完整工序,并积极融合了两河原本的编织方法,对棕扇编织技艺进行了整合升级,形成了两河棕扇的雏形。后来,他把该项技艺传承下来,使该技艺在两河镇开枝散叶。被采访人吴元民就是吴元斌的堂弟。
在与非遗传承人的交谈中得知近些年来,由于电扇、空调等电器设备的普及,棕扇等传统纳凉工具逐渐式微,加之年轻人认为太辛苦且收入微薄,不愿学习该技艺,两河棕扇编织经历萎缩和停滞。近几年棕扇编织技艺经过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以及各级政府的关心、支持和推广下,两河棕扇编织迎来了转机和重生。

何慧琴、周婷、吴元民

白超主任
随后,在详细了解过扇编非遗技艺后,我们来到了第四代扇编非遗技艺传承人周婷的家中,见到了正在处理的原材料,现场观看了棕扇编织过程,并亲自体验了编织过程。

观摩学习
讲解制作过程
尝试制作

扇编成品
在交谈中我们也了解了扇编技艺在传承发展中面临着各类难题,如现有制作艺人多为中老年人或因照顾家庭无法外出的女性、市场认可度及知晓度不高、缺乏系统介绍宣传的平台且造型颜色单一等。针对这些问题,实践团队与当地及艺人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针对棕叶上色困难而导致的颜色单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这场关于扇编技艺传承与发展的对话中,我们不仅见证了古老手艺背后的辛酸与坚守,更看到了新时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担当。实践团队的每一份努力,都是对非遗文化深沉热爱的体现。展望未来,我们满怀信心与期待,我们将持续探索扇编技艺,并运用专业的美术知识实实在在的为其解决一些问题,无论是解决棕叶上色难题,还是拓宽市场认知度,每一小步的尝试都将是推动非遗传承向前迈进的一大步。我们将携手并肩,共同书写非遗传承的新篇章,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时代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v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