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正茂的年纪,总有人选择将青春的热血洒向远方的土地。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激励青年学子投身西部建设,西安美术学院团委特推出“西部计划志愿者访谈”系列,本期专访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柏香怡,听她讲述在铜川市耀州区小丘镇朱村小学的支教故事,感受那份“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生难忘的事”的赤子情怀。
XAFA青年媒体工作室×柏香怡
当画笔遇见黑板,当城市青年遇见乡村孩童,你以温柔与坚韧,将支教的日子谱写成生命的诗。三年前,柏香怡毅然加入西部计划,奔赴朱村小学开启支教生涯。从初登讲台的忐忑到与孩子们难舍难分的“柏妈妈”,她用艺术点亮了山区的课堂,也用行动诠释了青年党员的担当。今天,让我们走进她的故事,感受支教背后的温暖与成长。

个人简介
柏香怡
西安美术学院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陕西省青年志愿者协会会员
服务地: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小丘镇朱村小学
荣誉:抗疫优秀志愿者、支教团“最美教师”称号
初心:从“假小子”到“柏妈妈”
Q:是什么促使您报名西部计划?支教前做了哪些准备?
A:最初是受“到西部去”的号召感染,但真正下定决心是在看到乡村美育资源匮乏的报道后。我学艺术,深知美育对孩子的意义,便想用专业做点实事。支教前,我参加了教学技能培训,还向学长学姐“取经”,学习如何适应山区生活。家人起初担心我吃苦,但我说:“青春不就是要尝试不一样的人生吗?”最终他们选择支持我的“任性”。
挑战:画笔与粉笔的双重修行
Q:支教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如何克服的?
A:首先是角色转换。我擅长画画,但学校缺语文老师,我硬着头皮顶上。第一次教拼音时,孩子们一脸茫然,我才意识到自己备课不够“接地气”。后来,我改用绘画辅助教学——把字母变成简笔画,比如“a”画成小蜗牛,孩子们兴趣大增。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兴趣的火种。
其次是生活关。山区冬天冷得刺骨,宿舍没暖气,晚上批改作业时手冻得发僵。但孩子们偷偷塞来的热水袋和歪歪扭扭的“老师辛苦了”纸条,让我觉得一切都值得。

成长:在孩子们眼中看见星辰大海
Q:支教带给您哪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A:最珍贵的是“被需要”的幸福。班上有个留守儿童小琳,性格内向。我教她画《我的家》,她画了一间空房子。我鼓励她:“可以加上你希望的样子。”后来她添了彩虹和笑脸,小声说:“老师,这就是现在的教室。”那一刻,我懂了教育的意义——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填补心灵的缺口。
支教还让我变得更坚韧。从“遇事急躁”到“宠辱不惊”,从“怕吃苦”到“胖十斤”(笑),这段经历让我学会用耐心和幽默面对生活的一切。

同行者:西部星空下的微光汇聚
Q:支教团队中有哪些让您难忘的故事?
A:战友们的故事常让我热泪盈眶。比如蒲城县的志愿者晶玉,她组建了村里第一支合唱团,孩子们从不敢开口到站上县里舞台;还有北京交通大学的夏天,他创立“交大信箱”,让山里娃和大学生书信对话。我们像星星,各自发光,却照亮了同一片夜空。

延续:从支教到抗疫,志愿精神永不褪色
Q:结束支教后,您为何又投身抗疫志愿服务?
A:支教教会我“行动比口号更重要”。疫情期间,我看到医护人员日夜奋战,便瞒着家人报名社区志愿者。最难忘的是一位奶奶在大雪中为我撑伞,她说:“你们保护大家,我想保护你。”这份温暖,和支教时孩子们给的如出一辙。后来,我还联系公益厨房为滞留艺考生送餐,因为“自己淋过雨,总想为别人撑伞”。

寄语:愿青春与祖国同频共振
Q:对未来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有何建议?
A:一是“心态归零”,山区条件艰苦,但只要放下“救世主”心态,就能发现平凡中的伟大;二是“脚踏实地”,多向当地老师请教,用适合孩子的方式教学;三是“保持热爱”,你的真诚,孩子们一定感受得到。
柏香怡的故事,是千万西部计划志愿者的缩影。他们以青春为火把,照亮了山区的课堂;以奉献为桥梁,连接起城乡的梦想。当童声诵读的不再是课文,而是对未来的渴望;当画笔描绘的不再是白纸,而是人生的可能性——这便是西部计划最动人的意义。